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毫米波器件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12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3 已有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传输线和器件
1.4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激励方式
1.5 已有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的天线
1.6 本文主要工作安排
2 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基本原理
2.2 漏波天线的基本原理
2.3 FLOQUET定理与空间谐波理论
2.4 环天线的基本原理
2.5 微带贴片天线的基本原理
2.5.1 微带贴片天线的辐射机理
2.5.2 微带辐射贴片尺寸估算
3 槽线到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传输线转接结构的研究
3.1 引言
3.2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结构的色散特性分析
3.3 转接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3.3.1 转接结构
3.3.2 工作原理分析
3.3.3 结构参数分析
3.3.4 设计和测试结果
3.4 与已有工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漏波环天线的研究
4.1 引言
4.2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环天线的模式分析
4.3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漏波环天线设计
4.4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漏波环天线的性能分析
4.4.1 垂直极化漏波环天线设计与测试结果
4.4.2 水平极化漏波环天线设计与测试结果
4.5 与已有工作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贴片天线的研究
5.1 引言
5.2 双侧凹槽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传输线
5.3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的贴片天线
5.3.1 终端开路的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传输线
5.3.2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贴片天线的分析与设计
5.3.3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馈电贴片天线的设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树强;刘元安;;微屏蔽传输线的分析与计算[J];电子学报;1998年06期
2 关闯;王平平;毕军建;;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结构漏波天线优化设计[J];电波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3 陈小舟;尹成友;关闯;;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平衡点的三点快速优化方法[J];微波学报;2010年06期
4 安建;王光明;张晨新;张鹏;;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小型化功分器的设计[J];微波学报;2008年06期
5 董晓霞;刘强;周楠;赵翔;;多导体传输线高频分布参数分析[J];无线电工程;2017年08期
6 晏奇林;赵翔;徐龙华;黄卡玛;周海京;;高频传输线分布参数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7 张洪欣;黄丽玉;许媛媛;;一种X型宽带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设计与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8 许雪梅;张键洋;倪兰;刘丽娟;邓联文;杜作娟;;高速电子系统非均匀传输线辐射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7期
9 刘腊群;刘大刚;王学琼;王辉辉;;磁绝缘传输线阻抗变化对空间电子流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9期
10 代黎明;周海京;林文斌;廖成;;基于左右手传输线的小型天线设计[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涛;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结构的小型化微波无源元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洪林;基于左右手复合传输线的新型射频器件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钟任斌;太赫兹传输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黄健全;新型平面人工传输线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辰;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结构的新型多频、小型化天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为;复杂传输线网络耦合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张雅男;新型左手传输线的设计及其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毛剑波;微波平面传输线不连续性问题场分析与仿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张巧利;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和基片集成波导的无源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婷;基于传输线矩阵法的层状结构探地雷达正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迪;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毫米波器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于洪泽;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在小型天线上应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孙权;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传输及辐射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黄丽玉;复合左右手传输线设计及其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5 梁子健;基于非均匀传输线重构的滤波器设计与电缆测试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6 李昱科;左手传输线结构设计及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君;基于混合左右手传输线的高功率移相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徐金栋;外场激励下传输线网络响应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杨国敏;非均匀传输线特性重构及噪声影响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10 王勇;含均匀和非均匀传输线网络的灵敏度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本文编号:2893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9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