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速调管收集极的散热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相对论速调管收集极的散热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强流相对论速调管不断向高功率发展,工程中对器件散热性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与之相对,目前高功率微波器件效率普遍较低,强流电子束在与高频电磁场相互作用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动能[1],用于收集电子束流的速调管收集极将沉积大量热能,其散热性能的提高成为必然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收集极的冷却系统进行比较精确的热分析和优化。本论文针对一种相对论速调管收集极,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估算了器件工作于稳态时的热分布;其次以计算机模拟仿真,分别用稳态和瞬态方法计算了在不同散热方式条件下收集极散热性能的差异;最后,给出了收集极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散热效果,分析了新结构的散热优势。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经典理论分析了收集极中的热环境,初步估算了收集极稳态工作时的内部最高温度。2.使用稳态热分析方法,计算了一种通水冷却收集极的内部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水流速度对收集极温度的影响。3.使用瞬态热分析的方法,针对一种速调管收集极,先计算了水流管道内流体流动状况,然后计算了重复频率工作过程中,收集极各部分温度历史曲线及温度分布,分析了冷却系统工作时的温升情况。4.针对高功率速调管收集极最常用的两种散热方式,即自然散热以及水冷散热,通过对比工作周期内收集极内部温升情况,分析了两种散热方式性能的差别,验证了水冷方式的散热效果。5.对收集极冷却系统提出了两种优化设计方案,计算了水流管道内流速场、收集极内部温度分布以及水温变化情况,分析了优化后收集极散热性能的变化。通过对收集极冷却系统的热分析以及优化设计,为高功率速调管收集极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 重复频率 收集极 瞬态热分析 ANSYS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1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相对论速调管发展概述10-12
- 1.2 课题研究意义12
- 1.3 收集极热分析研究现状12-14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4-16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14-15
- 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热分析基础理论16-26
- 2.1 热分析经典理论16-22
- 2.1.1 热能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6-18
- 2.1.2 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18-20
- 2.1.3 导热微分方程20-21
- 2.1.4 定解条件21-22
- 2.2 有限体积法22-23
- 2.3 FLUENT简介23-26
- 第三章 速调管收集极稳态热分析26-38
- 3.1 相对论速调管收集极的热机理26-27
- 3.2 散热计算的经验公式27-29
- 3.3 收集极管壁温度估算29-30
- 3.4 收集极稳态热分析30-37
- 3.4.1 收集极内热传递机制分析31
- 3.4.2 收集极的结构与材料选择31
- 3.4.3 三维模型与网格划分31-32
- 3.4.4 湍流模型与水流边界条件32-34
- 3.4.5 模拟计算与分析34-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速调管收集极瞬态热分析38-45
- 4.1 自然散热冷却的收集极热分析38-41
- 4.1.1 分析类型的确定38
- 4.1.2 热载荷与边界条件38-39
- 4.1.3 模拟计算分析39-41
- 4.2 通水冷却的收集极热分析41-43
- 4.2.1 热载荷与边界条件41
- 4.2.2 模拟计算分析41-43
- 4.3 不同散热方式的计算结果比较43-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收集极冷却系统的优化热分析45-54
- 5.1 收集极管道水流场分析45-46
- 5.2 翅片结构水冷系统的热分析46-48
- 5.3 截断结构水冷系统的热分析48-51
- 5.4 冷却系统的比较分析51-53
- 5.5 本章小结53-54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后续工作展望54-56
- 6.1 全文总结54-55
- 6.2 后续工作展望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西贤;李实;;多级降压收集极优化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0期
2 王薇;丁宇杰;张宁江;孙自强;丁晟;史召臣;;“磁脉冲挤压法”组合降压收集极的新工艺[J];电子器件;2012年03期
3 骆岷;李瑶;;小型化多级降压收集极引线瓷封件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2012年05期
4 李彦宾;王刚;魏义学;;微型多级降压收集极的电、热及动力学优化设计[J];真空电子技术;2008年04期
5 李实;冯西贤;唐康淞;;多级降压收集极入口电子速度分布研究与应用[J];微波学报;2010年S1期
6 郭际;尚新文;肖刘;刘濮鲲;王书见;;多级降压收集极的优化设计[J];微波学报;2012年S2期
7 郭际;尚新文;李飞;肖刘;刘濮鲲;王书见;;非轴对称磁场对多级降压收集极性能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8 孙瑜;;用于线性注管的一种新型静电聚焦降压收集极[J];电子管技术;1978年03期
9 周文表,宋培德,鲁佩菊;计算机设计的降压收集极的实验验证[J];电子学通讯;1982年05期
10 李家胤,熊祥正,周晓岚,李慎;多级降压收集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建勇;廖复疆;;多级降压收集极初始条件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寇建勇;邬显平;孙瑜;;多级降压收集极再聚焦区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易红霞;刘濮鲲;肖刘;李飞;万晓声;;收集极过渡区轴对称磁场等效电流环参数的计算[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寇建勇;;为什么用静态程序仿真多级降压收集极[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崔建玲;陈宁;邵淑伟;;电子阱在多级降压收集极中的应用[A];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陶瓷——金属封接专辑[C];2011年
6 骆岷;杨定义;周明干;;一种应用于两级降压收集极的绝缘导热瓷件的结构设计[A];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陶瓷—金属封接专辑[C];2012年
7 寇建勇;马少云;瞿波;胡明辉;魏凤云;杨金生;孙瑜;廖复疆;;二维多级降压收集极的模拟仿真软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叶菊芳;刘重贵;;氧化铍瓷收集极封接试验研究[A];第一届陶瓷与金属封接会议论文集[C];1990年
9 李桂芳;林兰香;;美制速调管收集极的解剖分析[A];第五届华北、东北地区理化会议论文集[C];1993年
10 朱源;孙昊;李志良;冯进军;;回旋管收集极热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荀涛;清洁强流真空二极管相关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瑶;相对论速调管收集极的散热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戴文骏;行波管电子枪及收集极的热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李贺伟;高性能收集极优化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尚艳华;空间行波管辐射式收集极散热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刘明辉;多级降压收集极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晓冉;三注行波管多级降压收集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蔡竺吟;行波管多级降压收集极计算机模拟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军峰;行波管降压收集极的研究及热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马亚林;行波管多级降压收集极辅助设计计算及其次级电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潘明明;多注行波管中多级降压收集极的模拟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相对论速调管收集极的散热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5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46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