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仿真分析及控制电路设计
本文关键词: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仿真分析及控制电路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经颅磁刺激 刺激线圈 仿真分析 参数化设计 控制电路 系统测试
【摘要】:由于可以无创性改变大脑中目标区域的神经活动,经颅磁刺激技术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神经科学工具。但是目前,经颅磁刺激系统依然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刺激线圈的聚焦性和刺激深度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并且其能耗和发热量仍然很大;另一方面,现有的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繁琐、工作电压较高、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导致应用场景有限。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实现了经颅磁刺激系统刺激线圈电磁场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对不同类型的刺激线圈进行电磁场仿真,分析了不同线圈的特性,并且为了提高刺激线圈的开发质量与效率,进一步实现了基于VB与Ansoft Maxwell混合编程的经颅磁刺激线圈参数化设计,最终在参数化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线圈在聚焦性、刺激深度、能耗和发热量等方面的优化设计。其次,设计并实现了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电路。在对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储能电容和刺激线圈等关键性元件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控制系统电路采用双电源供电,提高了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应用场景的灵活性,电压源模块采用双升压电路方案,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并且最终实现了通过手机对刺激模式、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的调控。最后,设计并搭建了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测试环境。对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进行输出电压、磁场强度和电场强度的空间分布、刺激强度等方面的测试,并进行人体初步实验,并且利用测试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整个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下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 刺激线圈 仿真分析 参数化设计 控制电路 系统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702;R7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4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14-15
- 第2章 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电磁场分析与优化设计15-35
- 2.1 经颅磁刺激系统理论基础15-20
- 2.1.1 经颅磁刺激系统生理学原理15-18
- 2.1.2 经颅磁刺激系统数学物理基础18-20
- 2.2 经颅刺激系统线圈电磁场仿真与分析20-25
- 2.2.1 线圈仿真模型建立20-22
- 2.2.2 线圈仿真环境及条件假设22
- 2.2.3 线圈聚焦性与刺激深度22
- 2.2.4 线圈电磁场仿真结果与分析22-25
- 2.3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优化设计25-34
- 2.3.1 经颅磁刺激系统8字形线圈电感值计算25-27
- 2.3.2 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参数化设计27-30
- 2.3.3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优化30-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电路设计35-47
- 3.1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电路总体设计思想35-39
- 3.1.1 系统控制电路基本原理分析35-36
- 3.1.2 系统控制电路参数选择36-38
- 3.1.3 系统控制电路设计方案38-39
- 3.2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电路电压源模块设计39-43
- 3.2.1 供电电源电路模块设计39-40
- 3.2.2 升压电路模块设计40-43
- 3.3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电路控制模块设计43-46
- 3.3.1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43-44
- 3.3.2 控制模块程序设计44-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测试与分析47-56
- 4.1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测试实验设计与测试环境搭建47-50
- 4.1.1 系统测试装置设计47-49
- 4.1.2 系统测试方法分析49-50
- 4.2 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测试50-55
- 4.2.1 系统电容充放电过程电压测试50-52
- 4.2.2 系统磁场强度测试52-54
- 4.2.3 系统感应电场强度测试54
- 4.2.4 系统人体初步实验54-55
- 4.3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东锋;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6期
2 吴宗耀;;从经颅磁刺激谈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12期
3 陈亚伟;;北京博爱医院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取得较好效果[J];首都医药;2012年19期
4 王晓明,龙存国,吴碧华,张国元,李秋茹,赵小琼,郑霞清;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5 程艮;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6 王晓明,龙存国,吴碧华,张国元,李秋茹,赵小琼,郑霞清;反复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3期
7 王修信,胡维平,杨永栩,梁冬冬,周建玲,卢小春;经颅磁刺激线圈半径对深度感应电场分布影响[J];广西物理;2004年04期
8 欧阳取平,王玉平;经颅磁刺激在言语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的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9 曹静;丁成峗;樊永平;;经颅磁刺激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5期
10 郭谊;丁美萍;;经颅磁刺激和癫痫[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骏超;;经颅磁刺激对手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宋为群;;经颅磁刺激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3 霍小林;杨巍;;经颅磁刺激磁场对细胞增殖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何艳;吴小鹰;郑小林;侯文生;彭承琳;;经颅磁刺激对握力影响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李冬;强静;韩瑞;解冰川;王铭维;顾平;;经颅磁刺激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6 许涛;郭正成;;经颅磁刺激对实验性脑缺血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方杨琪;周奇志;蔡定均;余曙光;;针刺与经颅磁刺激抗焦虑协同效应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8 阎涛;周广喜;陶华英;崔林阳;武士京;程焱;;经颅磁刺激静息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价[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艳明;付伟;胡洁;马佳妮;曲斯伟;宋为群;;行为学方法结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患者视觉空间忽略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丁美萍;郭谊;;经颅磁刺激和癫痫[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欧飒;磁场可影响人脑“道德罗盘”[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通讯员 印素萍;良好睡眠 健康人生[N];家庭医生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葳;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宋毅军;经颅磁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3 欧海宁;痴复康及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前瞻性记忆障碍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陶华英;经颅磁刺激、抗氧化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对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的预保护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5 郭辉玲;头针疗法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建东;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仿真分析及控制电路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2 王华建;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电路设计及其仿真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周晓露;经颅磁刺激聚焦场设计与仿真[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
4 杨少青;经颅磁刺激器主回路分析及控制电路软件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林冬冬;连续经颅磁刺激系统的研制及其对睡眠作用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侯会娟;经颅磁刺激系统磁场分析与线圈阵列优化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江伟;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8 霍俊峰;经颅磁刺激腭部肌肉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9 陈勇;经颅磁刺激系统分析与线圈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李珊珊;深度经颅磁刺激电磁场分布的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7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62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