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扫描型共聚焦生物芯片荧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线扫描型共聚焦生物芯片荧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生物芯片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猛的一项高新技术,它具有高效、便捷、微量检测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药研究、环境监测、生化试剂检验等多个领域。传统的荧光检测系统采用光电倍增管作为探测器,以单点成像方式进行图像二维扫描分析,但其扫描时间较长且探测器成本较高。基于制冷型面探测器的成像系统无需扫描装置,具有较高的成像速度和稳定的检测灵敏度,但其探测器本身非常昂贵。基于线列扫描的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采用一维扫描方式缩短了成像时间,同时探测器内置的半导体制冷器和可积分特性为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荧光检测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发光二级管(LED)代替常规的激光器作为系统光源,进一步缩小了系统体积且大幅降低了功耗。本文对成像系统涉及的光学系统、光源器件、光学探测器、探测器读出电路等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各组件的设计特点与设计要求,完成了共聚焦光学结构、机械结构和电路系统的设计,搭建了一个能应用于生物芯片检测的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原理样机。此外,本文针对搭建的共聚焦成像系统进行了电路噪声、荧光信噪比、系统检测限、系统线性度、系统分辨率等方面实验。经实验验证,系统对荧光素钠标准溶液实现了0.01μmol/L的最低检测限,并在0.1μmol/L~10μmol/L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利用分辨率板的反射光对系统的分辨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成像分辨率达到8.77μm。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可重复性和工作稳定性,满足荧光成像的实际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荧光检测 共聚焦 生物芯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92;R31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5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2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9-22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章节安排22-25
- 1.3.1 论文研究内容22
- 1.3.2 主要章节安排22-25
- 第2章 生物芯片检测原理25-36
- 2.1 荧光检测原理25-26
- 2.1.1 荧光的产生25-26
- 2.1.2 荧光强度及影响因素26
- 2.2 扫描方式26-29
- 2.3 共聚焦理论29-32
- 2.3.1 共聚焦概念30-31
- 2.3.2 共聚焦理论31-32
- 2.3.3 共聚焦优点32
- 2.4 系统性能评价32-35
- 2.4.1 成像速度32-33
- 2.4.2 分辨率33
- 2.4.3 信噪比33-34
- 2.4.4 灵敏度34
- 2.4.5 动态范围34
- 2.4.6 可重复性34-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第3章 线扫描荧光共聚焦系统设计36-63
- 3.1 系统组成36-37
- 3.2 光路设计37-45
- 3.2.1 光路结构37-38
- 3.2.2 光源38-40
- 3.2.3 分光系统40-41
- 3.2.4 物镜41-43
- 3.2.5 聚焦透镜43-44
- 3.2.6 狭缝44-45
- 3.3 探测器45-46
- 3.4 荧光采集电路设计46-55
- 3.4.1 前端采集电路47-49
- 3.4.2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9-51
- 3.4.3 模拟数字转换器51-52
- 3.4.4 温度控制电路52-53
- 3.4.5 位移平台控制53-54
- 3.4.6 控制器及数字接口54-55
- 3.5 电源设计55-56
- 3.6 信号传输电路设计56-57
- 3.7 软件设计57-59
- 3.7.1 控制器逻辑设计57-58
- 3.7.2 PCI Express传输58-59
- 3.7.3 图像采集软件设计59
- 3.8 机械结构和固定组件59-61
- 3.8.1 系统外型机械结构59-60
- 3.8.2 系统相关机械组件60-61
- 3.9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仪器性能测试与评估63-81
- 4.1 光稳定性和光谱特性64-65
- 4.2 电路噪声测试65-66
- 4.3 信噪比66-71
- 4.3.1 光源的功率对信噪比的影响66-68
- 4.3.2 积分时间对信噪比的影响68-71
- 4.4 温度对探测器的影响71-72
- 4.5 检测灵敏度和线性度72-75
- 4.6 系统分辨率75-76
- 4.7 可重复性76-77
- 4.8 成像速度77
- 4.9 芯片扫描实验77-78
- 4.10 仪器功耗78-79
- 4.11 本章小结79-81
- 结论81-83
- 参考文献83-90
- 附录90-9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91-92
- 致谢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羽;早期诊断癌症的新方法──血清荧光检测系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6年04期
2 吴锡琛,董申武,盛永宏;内镜荧光检测对诊断消化道癌的评价[J];江苏医药;1987年02期
3 戴德哉;张卉;王玉祖;路易丝·鲁米古努;;温度对荧光检测5-羟色胺及5-羟吲哚乙酸的影响[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4 黄进,,钱源澄,陈忠豪;醛诱发荧光检测组织内单胺技术[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4年04期
5 张少华;胡茂琼;曹福元;王建枝;;基于不同光学平台的荧光显微实验技术[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10期
6 宋周虎;胡晓敏;张培敏;朱岩;;离子色谱-荧光检测同时测定3种喹诺酮类药物[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1期
7 闫兴;师明磊;陈娜;王洋;张彦;王政;李晓晨;赵志虎;;HCV NS3/4A蛋白酶胞内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年07期
8 朱文斯,黄茜华,黄艳兰,李世花,王关清,于洁;含内标的荧光PCR——荧光定量PCR[J];中国医药导刊;2001年04期
9 杜开初,杜剑飞;用单片机荧光检测实现医学基因诊断[J];测试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10 陈向明;董秀丽;李洪娟;刘德胜;;柱前衍生-荧光检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尿中游离多胺[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年才;苗保刚;李政;孙尧;;高灵敏荧光检测在生物检测仪器中的应用[A];2013年(第五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田丹;王官耀;常泽;阮文娟;李悦;卜显和;;金属有机框架荧光检测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3 易滨;刘军;王芳;涂显春;赵晓晓;赵江丽;;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与菌落数和血液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4 赵丽敏;黄勇;刘金文;李梅;褚志丹;金雪;赵书林;;基于核酸适体-分子信标均相生物传感荧光检测腺苷[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开宇;兰小鹏;;以Picogreen为信号分子的非标记型适配子荧光检测新方法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韩从会;黄克靖;;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尿样中巯基化合物[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谢华飞;曾钫;余昌敏;吴水珠;;基于亚硫酸根离子诱导聚赖氨酸基探针电荷产生并络合的荧光检测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8 李才;闫卫平;吕宏峰;;基于ARM的毛细管电泳芯片荧光检测系统设计[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9 任福荣;朱本占;;卤代苯醌/过氧化氢反应体系的羟基自由基的荧光检测,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理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杜小兰;王红;张华山;;荧光素-O-乙酰哌嗪新试剂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七种游离脂肪酸[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贺;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鹏;新型Fe~(3+)薄膜荧光传感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卢思宇;基于氨基酸分子制备聚合物碳点的荧光机理和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鲍成满;高压在线荧光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琳;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标记物[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朱文平;基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肖义;新荧光发色体系—含腈萘杂环:分子设计、合成、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刘慧;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3年
9 李宏林;基于罗丹明螺环隐色体的荧光增强型分子探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热循环系统及荧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小惠;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淑娟;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怀伟;基于咔唑及其衍生物的荧光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翟晶莹;新型荧光探针在光学传感器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5 李伟;酸碱金纳米簇制备及其蛋白酶检测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6 王焕;三苯基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谷鹏阳;应用于自动化核酸分析检测工作站的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8 汪旭东;小分子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和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孙秀霞;胶原多肽的核磁和荧光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米雪;线扫描型共聚焦生物芯片荧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51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65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