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PCB板级电热耦合的分析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08-15 16:27

  本文关键词:PCB板级电热耦合的分析与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电热耦合 有限体积法 焦耳热 电压分布 热分布


【摘要】:随着电路系统器件功率密度的增高,大量的电流需要通过电源传输网络(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DN)来提供。流过走线、过孔、平面等导体的电流产生的焦耳热会影响材料的导热率,进而影响系统的热分布;热分布又会影响导体的导电率,进而影响系统的电压、电流分布。电热之间的耦合越来越严重,导致了温度升高以及互连线的可靠性问题。对于PDN,由于噪声容限和门限电压越来越低,电压的波动对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系统供电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电路设计存在将电路和热路分开设计的缺点,为了准确的设计供电系统,除了要知道系统的工作电流、电压之外,还要考虑焦耳热、空气对流等因素对供电系统的影响。因此,本课题以电路和热路理论为主要依据,提出一种兼顾电热设计的新方法,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传热学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热路等效分析电与热之间的相互影响,采用有限体积法对电压分布方程和热分布方程进行求解,奠定电热耦合迭代分析的理论基础。2.电热耦合分析,探讨电路与热路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热路中的温度对电压分布、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以及电路中的走线、过孔分布和焦耳热对温度分布的影响。3.电热耦合优化,提出热流控制概念,采用一种新的策略来对多层PCB中各向异性导热率进行优化设计,并验证其有效性。4.同时兼顾电路功能和热效应两个方面的设计,对电子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法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提出的电热耦合概念,总结出一种新的兼顾电路功能和热效应的系统开发流程。
【关键词】:电热耦合 有限体积法 焦耳热 电压分布 热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0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15-17
  • 第二章 热路基础理论17-26
  • 2.1 传热学基本原理17-21
  • 2.1.1 热传导17-19
  • 2.1.2 热对流19
  • 2.1.3 热辐射19-21
  • 2.2 热路的热阻、热容提取21-23
  • 2.2.1 热阻的提取21-22
  • 2.2.2 热容的提取22-23
  • 2.3 热路与电路的等效23
  • 2.4 边界条件的热路建模23-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电热耦合方法26-32
  • 3.1 电与热的关系26-28
  • 3.2 电热分布方程求解28-31
  • 3.2.1 电压分布方程求解29-30
  • 3.2.2 热分布方程求解30-31
  • 3.3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电热耦合分析32-54
  • 4.1 电热耦合分析流程32-33
  • 4.2 实验分析设计33-41
  • 4.2.1 层叠设计35-38
  • 4.2.2 VRM设计38
  • 4.2.3 Sink设计38-39
  • 4.2.4 器件功耗设计39
  • 4.2.5 风扇和散热器设计39-40
  • 4.2.6 多组实验设计40-41
  • 4.3 热路对电路的影响41-50
  • 4.3.1 温度对供电电压的影响41-42
  • 4.3.2 温度对电压裕量的影响42-45
  • 4.3.3 温度对电流密度的影响45-50
  • 4.4 电路对热路的影响50-52
  • 4.4.1 走线过孔对温度分布的影响50-52
  • 4.4.2 焦耳热对温度分布的影响52
  • 4.5 本章小结52-54
  • 第五章 电热耦合优化54-69
  • 5.1 原理图设计54-55
  • 5.2 层叠设计55-56
  • 5.3 PCB结构设计56-57
  • 5.4 建立仿真模型57-62
  • 5.4.1 导入参数57-58
  • 5.4.2 网格划分58-62
  • 5.4.3 求解设置62
  • 5.4.4 残差曲线62
  • 5.5 热流控制的验证62-64
  • 5.6 焦耳热的影响64-66
  • 5.7 新的PCB设计流程66-68
  • 5.8 本章小结68-69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9-71
  • 6.1 结论69-70
  • 6.2 讨论70-71
  • 参考文献71-76
  • 致谢76-77
  •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77-78
  • 作者在校期间出版的专著78-79
  • 作者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79-80
  • 作者在校期间获奖情况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闫正兵;刘兴高;毛邵融;周智勇;;内部热耦合空分塔的建模与操作分析[J];控制工程;2008年04期

2 钟家其;完整热导组件使用热耦合方法的数值模拟[J];电子机械工程;1996年06期

3 赵俊明;姜东坡;邹建伟;;矩阵肋式涡轮叶片气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4年03期

4 张万平;杨志刚;肖国权;;柴油机受热零部件-冷却系统的流/热耦合仿真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11年01期

5 王权;丁建宁;薛伟;余朋清;;用侧向力显微镜对力/电/热耦合作用下金表面力学行为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6 王全永;吴兆华;何飞;;扁平线缆电磁-热耦合场的协同仿真分析研究[J];电子质量;2009年11期

7 席国喜;敦长伟;任翠红;许会道;牛全海;;废旧电池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Mn_(0.6)Zn_(0.4)Cr_(0.4)Fe_(1.6)O_4[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4年07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正兵;刘兴高;吴俊;;内部热耦合空分塔的非平衡级建模[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蒋哲;韩学山;王孟夏;;电热耦合动态潮流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盛金昌;廖秋林;刘继山;速宝玉;;钻孔过程中的流固热耦合作用数值分析[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双根;;固态功率组件热耦合效应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刘保柱;姚克俭;祝铃钰;;理想热耦合精馏的特性研究[A];2005年全国塔器及塔内件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志超;王省哲;;电、磁、热三相磁电复合材料有效热耦合性质的计算[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余爱平;罗yN青;袁希钢;龚超;;三组元全热耦合精馏塔设计与模拟 (Ⅱ)--严格模拟与优化[A];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龚超;罗yN青;袁希钢;余爱平;;三组元全热耦合精馏塔设计与模拟 (Ⅰ)--简捷设计法[A];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春彦;桂元珍;袁永华;刘常龄;张宁;罗福;;激光加载高速气流环境下靶材料的热耦合规律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刘兴高;周叶翔;;高纯内部热耦合精馏塔的非线性Wave传播特性[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雪梅;电—热耦合作用下Cu/SnAgCu/Cu微焊点界面扩散及电迁移规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2 闫正兵;内部热耦合空分塔的建模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兴高;内部热耦合精馏塔的建模与优化[D];浙江大学;1999年

4 丛琳;高纯内部热耦合精馏塔的wave非线性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卢泽湘;长链烷烃脱氢与甲烷催化燃烧直接热耦合的整体式催化反应器[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娴;肥热耦合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累积及预测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阎锡东;岩石冻融损伤及水热耦合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王洪艳;PCB板级电热耦合的分析与优化[D];内蒙古大学;2016年

4 张彩星;吸放热耦合情况下分解反应热效应的解耦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佳新;多组元全热耦合精馏分离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孙鸣;神府煤的光—热耦合氧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7 余爱平;完全热耦合精馏塔及其节能效果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邓世斌;寒区土体水热耦合问题计算的谱元法[D];同济大学;2007年

9 刘占权;超临界水堆轴向一维核热耦合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龚超;完全热耦合精馏塔的设计与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79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679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7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