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面具有波纹结构的微通道设计与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底面具有波纹结构的微通道设计与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波纹结构 微通道热沉 压降测试 传热性能 波动性
【摘要】:电子科技产品功能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微电子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器件的性能越来越高但尺寸越来越小,因此造成了芯片高性能、高稳定性的要求与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基于微通道强化传热技术,设计制造了一种底部具有波纹结构的微通道(以下简称为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热沉,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对该结构进行了形貌表征、压降测试和受迫对流传热研究,重点探究了波纹结构参数对压降和传热性能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底部具有波纹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对各参数进行了设计并采用数控微铣削加工出具有不同波幅和波距的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热沉,对样品微通道底部进行了结构扫描和形貌表征。(2)利用ANSYS-Fluent对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进行了低流速(0.22~1.19m/s)和低雷诺数(150~820)条件下的受迫对流压降和流体流态模拟,搭建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对流压降实验验证,发现在微通道中引入波纹结构底部影响了规则的层流边界层,并在受迫对流中较平底微通道有效减小对流压降最高达40%,且波纹结构波距对压降的影响较大,波幅的影响较小。(3)设计并搭建了受迫对流传热测试平台,并在不同入口温度(30℃、60℃和90℃)和低质量流量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对流传热温度和压力研究,对流动形态、单相传热系数及其壁温升温曲线、两相传热系数及其壁温升温曲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波纹结构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为波纹微通道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对比平底微通道的传热性能,发现波纹结构底部在单相传热和两相传热中皆能有效强化传热性能,降低壁面温度最高达15℃,并增大极限热流密度。(4)对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热沉在两相流动中的出入口温度及压力的波动进行了研究,发现较平底微通道,底部波纹结构引起了大幅度和长周期的温度压力波动。分析了有效输入功率、波纹结构参数和入口温度对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结合传热测试,研究了波动性对波纹结构微通道在两相传热中传热性能的影响。对比发现,波纹结构波幅越大,入口温度越高,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所造成的大幅度周期性温度压力波动的范围越小,周期越短,且这种波动性在波纹微通道中更有利于强化传热。
【关键词】:波纹结构 微通道热沉 压降测试 传热性能 波动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主要符号表及物理量名称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2 微通道加工方法及相关研究14-16
- 1.3 表面结构通道传热性能的研究进展16-26
- 1.3.1 多孔结构强化传热16-18
- 1.3.2 粗糙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18-19
- 1.3.3 凹坑结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19-21
- 1.3.4 波纹结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21-26
- 1.4 本文研究内容26-28
- 1.4.1 课题来源26
- 1.4.2 研究目标26
- 1.4.3 研究内容26-28
- 第二章 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的设计制造与形貌表征28-37
- 2.1 引言28
- 2.2 微通道的设计28-29
- 2.3 微通道的加工制造29-31
- 2.4 微通道表面结构与形貌表征31-36
- 2.4.1 实验仪器32
- 2.4.2 微铣削样品表面结构与形貌分析32-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微通道受迫对流压降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37-51
- 3.1 引言37
- 3.2 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流态模拟37-43
- 3.2.1 有限元模拟建模37-39
- 3.2.2 流速对流态的影响39-40
- 3.2.3 波幅对流态的影响40-42
- 3.2.4 波距对流态的影响42-43
- 3.3 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压降测试装置及方法43-46
- 3.3.1 实验装置与样品43-45
- 3.3.2 数据处理方法45
- 3.3.3 实验测试的误差分析45-46
- 3.4 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压降测试46-49
- 3.4.1 波幅对压降的影响46-48
- 3.4.2 波距对压降的影响48
- 3.4.3 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48-49
- 3.5 本章小结49-51
- 第四章 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强化传热性能研究51-69
- 4.1 引言51
- 4.2 测试装置及样品51-55
- 4.2.1 测试系统及步骤51-54
- 4.2.2 测试样品54-55
- 4.3 测试数据处理方法55-58
- 4.4 微通道受迫对流汽泡行为研究58-62
- 4.5 底部波纹结构微通道传热性能研究62-68
- 4.5.1 壁温升温曲线62-66
- 4.5.2 单相传热特性66-67
- 4.5.3 两相传热特性67-68
- 4.6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两相换热中的波动性研究69-78
- 5.1 引言69
- 5.2 有效输入功率对波动性的影响69-73
- 5.3 底部波纹结构参数对波动性的影响73-75
- 5.3.1 波幅对波动性的影响73-74
- 5.3.2 波距对波动性的影响74-75
- 5.4 入口温度对波动性的影响75-76
- 5.5 本章小结76-78
- 结论与展望78-80
- 参考文献80-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6-88
- 致谢88-89
- 附件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春霞,黄新波;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2 刘婷婷,高杨,李磊民,胡莉;微通道冷却器的数值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S1期
3 王浩;吴慧英;郑平;;芯片微通道沸腾相变过程中流动交变现象探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S2期
4 高杨;白竹川;刘婷婷;袁明权;;微通道尺寸对开通道电渗泵性能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5 喻世平;微通道传热的近似分析[J];电子机械工程;1994年03期
6 程婷;罗小兵;黄素逸;刘胜;;基于一种微通道散热器的散热实验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7年06期
7 陈德良;冯彩玲;秦水介;;石英微通道内测量细胞表面电荷的研究[J];激光技术;2009年06期
8 陈从平;张涛;董小刚;;点胶微通道结构参数对胶体挤出过程影响规律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王艳;丁桂甫;张东梅;顾东华;;新型微通道散热器设计仿真[J];电子器件;2007年01期
10 韩宾;高杨;王保安;;V型微通道热沉的加工与测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卢玉涛;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逄燕;弹性壁面微通道内液滴/气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余锡孟;微通道反应器中若干有机物液相氧化反应研究及相关数据测定[D];浙江大学;2016年
8 徐博;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品;聚焦型微通道内多相流动的模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颖;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的降充注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孙振国;不同角度Y型汇流下蛇形微通道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5 王茹;竖直微通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16年
6 曾素均;凹槽微通道中流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数值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健;微通道反应器中环氧油酸甲酯的合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刘伟;微通道反应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游华建;蚕丝微通道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D];西南大学;2016年
10 邓聪;基于不同表面能微通道Al_2O_3/R141b纳米制冷剂流动沸腾传热及动态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96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79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