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中国手机企业印度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7:18

  本文关键词:中国手机企业印度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手机企业 生产 印度市场 进入模式


【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不得不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发展,以期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而企业国际化的本质即是企业资源的跨国转移,包括资本、技术、知识和能力等。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的向外拓展早已成为一种态势,从全球化的角度发展企业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共识。当企业开始选择对外投资时,首先面对的一个关键决策就是进入模式的选择,因为企业一旦选择进入国外市场,就意味着需要面对资源的投入和风险的承担。进入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市场表现,选择恰当,将有利于企业在当地市场更有效的进行经营和拓展;选择不当,则很有可能造成企业战略性的失败。伴随着印度政府关于国内制造业“印度制造”国家战略的实施,印度政府正式向全球打开了外国投资者进入印度本土进行投资的大门,而对手机行业允许外国资本企业持股份额达到100%的政策也意味着印度对外资企业彻底放开了手机市场,越来越多的手机企业开始进入印度市场,其中便包括中国企业的身影。本文以已经进入印度市场的8家中国手机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这8家企业在印度市场中选择的进入模式进行比较,探讨了企业国际经验、科研水平、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对企业进入印度市场进行生产活动的模式选择的影响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拥有相对较高国际经验、科研水平、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的手机企业都会选择独资进入模式,而这四个因素相对都较低的企业会选择契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印度市场进入模式的参考体系,希望借此研究能为尚未进入或准备进入印度市场进行生产的中国手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最后,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国手机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战略建议。首先是采取非贸易进入模式的建议。随着印度政府对于手机行业直接贸易壁垒的提高、本地投资模式政策的放宽以及印度目前手机消费市场的现状,非贸易进入模式对于企业未来在印度手机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以及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混合进入模式的建议。对于中小型的手机企业,可以采取混合进入模式进入印度市场,以此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承诺,同时可以获得较快的市场成长空间。而对于国内手机产业链,可以与准备或计划进入印度手机市场的国内中小企业合作,双方资源互补,风险共担,通过选择先进入后调整的方式,慢慢积累印度市场的经验,以减小单独进入的风险。
【关键词】:中国手机企业 生产 印度市场 进入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4;F426.6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6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4
  • 1.1.1 研究的背景11-13
  • 1.1.2 研究的意义13-14
  • 1.2 研究的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14-16
  • 1.2.1 研究内容14
  • 1.2.2 研究创新点14-15
  • 1.2.3 技术路线15-16
  • 2 国际进入模式相关理论文献综述16-26
  • 2.1 国际进入模式主要理论16-20
  • 2.2 国际进入模式主要形式20-22
  • 2.3 国际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22-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3 印度手机市场PEST分析26-39
  • 3.1 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s)26-28
  • 3.1.1 政治环境稳定但存在改革阻力26
  • 3.1.2 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外交关系26-27
  • 3.1.3 以本土化生产为导向的产业政策27-28
  • 3.2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s)28-32
  • 3.2.1 印度经济形势发展良好28-31
  • 3.2.2 印度第二产业发展滞后31-32
  • 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ociety)32-34
  • 3.3.1 人口大国基础教育弱国32-33
  • 3.3.2 社会等级鲜明33-34
  • 3.4 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y)34-38
  • 3.4.1 工业基础设施发展落后34-35
  • 3.4.2 手机产业发展并不完善35-36
  • 3.4.3 生产要素情况喜忧参半36-38
  • 3.5 本章小结38-39
  • 4 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39-50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39
  • 4.2 数据选取与处理39-47
  • 4.2.1 数据的选取39-45
  • 4.2.2 数据预处理45-47
  • 4.3 数据分析47-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5 结论及建议50-52
  • 5.1 主要结论50-51
  • 5.2 本文建议51
  • 5.3 研究不足51-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琦;二手手机绝对购机宝典[J];通信世界;2000年09期

2 项小明;购买和使用手机应注意哪些问题?[J];通信世界;2000年17期

3 沙丽霞;国产手机何时独占螯头?[J];通信世界;2000年S4期

4 陈锋;十大经典手机回顾[J];数字通信;2000年12期

5 陈光明;给国产手机提个醒[J];移动通信;2000年04期

6 ;2000年第二季度手机产量达到9800万台[J];移动通信;2000年06期

7 赛迪;市场需要何种国产手机?[J];广东电脑与电讯;2000年12期

8 子竹;手机网上全接触[J];电脑爱好者;2000年02期

9 ;手机市场消费动态[J];销售与市场;2001年11期

10 李渝生;手机市场激增[J];半导体情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袁海林;施进浩;;我国手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1第六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周运伟;;手机安全问题的难点剖析及其对策[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喻冬梅;刘伟;汪锋;;品牌资产的来源及其影响探究——基于中国手机市场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葛庆;;中国手机色彩趋势的纵贯式研究(2006)[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蔡文鸿;陆以勤;;JAVA手机在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钟晓芳;;基于模糊德菲法和熵权重法的手机开发应用研究[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中宝;;引导产业集群升级,破解手机产业困局——3G时代我国手机产业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8 温学礼;;中国手机配套元器件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三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彭逸林;张婕玉;;手机:一掌之间的大众传播媒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英赫 连晓东 于瑞涛;大显手机寻找行业的准确定位[N];中国电子报;2003年

2 赵正;女性手机:正是红杏出墙时[N];中国工商报;2003年

3 望川;国产手机要抢“新三包”先机[N];中国工商报;2003年

4 王丹;老年人专用手机难觅[N];中国老年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林康;国产手机的技术突围[N];中国民航报;2005年

6 实习生 李珩;手机维修“水”好深[N];重庆日报;2005年

7 林鸣;国产手机缘何丢了“半壁江山”[N];中国质量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黄芳 杨敏;核心技术,,国产手机心口的痛?[N];广东科技报;2004年

9 霁文;手机:进口下降 出口攀升[N];国际商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韦鸣飞;二手手机市场呼唤规范管理[N];桂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学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业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申琦;手机信息传播法律与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手机用户操作心理分析及模型构建[D];重庆大学;2008年

2 滕兆p

本文编号:796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796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