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4H-SiC功率BJT器件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8:17

  本文关键词:4H-SiC功率BJT器件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化硅 双极型晶体管 电流增益 结终端 界面态


【摘要】: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licon Carbide)具有高击穿电场、高饱和漂移速度和高热导率的特性。因此SiC功率器件在大功率、高温及抗辐照应用中具有很广阔的前景。其中SiC BJT器件导通电阻低、耐高温及较快的开关速度等特点得到了很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二维数值仿真软件Silvaco Atlas来研究4H-Si C BJT的特性。首先简要介绍了用于仿真的物理模型,并根据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数据给出物理模型中所需的参数。根据已有的优化后的4H-Si C BJT基本结构,研究了器件的正向特性及反向特性。其中具体分析了4H-Si C BJT器件的反向击穿特性,并针对击穿问题,对4H-SiC BJT使用并优化了场限环、场板结构。优化后的场限环结深0.4μm、环掺杂浓度2×1018cm-3,可以将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到1470V。场板结构主要考虑了普通场板与台阶型场板结构,优化了场板结构中金属电极的长度,以及氧化层的厚度,最终击穿电压达到1475V左右。对于4H-Si C BJT外基区表面界面态导致的复合电流问题,提出了两种结构来抑制该复合电流。一种结构是外基区重掺杂结构,这种结构通过浓度差异产生内建电场,内建电场阻止电子向外基区表面扩散,该结构优化后重掺杂浓度为8×1018cm-3、掺杂深度为0.2μm,最大电流增益可以达到46。另一种结构是外基区钝化层负离子注入结构,负离子引起的电场调制外基区表面势,减小少子浓度,降低载流子复合率,从而提高电流增益。该结构优化后的最大电流增益为44。最后简述了实验中所用的器件结构,并对每种结构给出了具体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步骤给出实验版图的设计。针对离子注入工艺进行了研究。对于离子注入使用软件TRIM进行了仿真,给出了结终端结构及抑制界面复合电流结构中所需离子注入的能量与剂量。
【关键词】:碳化硅 双极型晶体管 电流增益 结终端 界面态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22;TN304.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SiC基本材料特性9-10
  • 1.2 SiC器件发展状况10-12
  • 1.3 SiC BJT国内外发展概况12-14
  • 1.4 本文主要内容14-15
  • 第二章 仿真模型与 4H-Si C BJT基本工作原理15-27
  • 2.1 二维仿真基本模型简介15-20
  • 2.1.1 杂质不完全离化模型15-16
  • 2.1.2 载流子迁移率模型16-17
  • 2.1.3 带隙模型17-18
  • 2.1.4 载流子复合模型18-19
  • 2.1.5 碰撞电离模型19-20
  • 2.2 4H-SiC BJT的基本工作原理20-26
  • 2.2.1 电流增益21-23
  • 2.2.2 击穿电压23-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4H-SiC BJT基本特性仿真与结终端设计27-49
  • 3.1 4H-SiC BJT基本结构27-28
  • 3.2 直流特性仿真研究28-30
  • 3.3 反向特性仿真研究30-32
  • 3.4 4H-SiC BJT结终端设计32-47
  • 3.4.1 场限环终端结构32-40
  • 3.4.1.1 单个场限环的仿真与优化33-37
  • 3.4.1.3 多个场限环结构的优化与仿真37-40
  • 3.4.2 场板终端结构40-47
  • 3.4.2.1 单层场板设计优化40-44
  • 3.4.2.2 台阶型场板设计与优化44-47
  • 3.5 本章小结47-49
  • 第四章 4H-SiC BJT新结构研究49-63
  • 4.1 界面态对BJT电流增益的影响49-52
  • 4.2 抑制界面态的研究现状52-53
  • 4.3 抑制界面复合电流的新结构53-62
  • 4.3.1 外基区表面重掺杂结构54-59
  • 4.3.2 氟离子注入结构59-62
  • 4.4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4H-SiC BJT实验设计63-76
  • 5.1 4H-SiC BJT实验设计63-68
  • 5.1.1 实验具体步骤64-66
  • 5.1.2 实验版图设计66-68
  • 5.1.2.1 版图说明66-67
  • 5.1.2.2 对准标记67-68
  • 5.2 SiC关键实验步骤研究68-74
  • 5.2.1 离子注入69-72
  • 5.2.2 欧姆接触72-74
  • 5.3 本章小结74-76
  • 第六章 结论76-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84-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自力;硅锗基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情报;1997年04期

2 陈民;J.鲁兹;M.多梅克;H.费尔斯特;H.舒尔泽;梁苏军;;具有可控基区底面空穴注入的新型二极管结构[J];电气技术;2006年05期

3 哨兵;;索尼公司提出了新型双极结构[J];半导体情报;1974年11期

4 T.L.Tansley;林文长;;在离子注入—扩散晶体管中的基区延迟[J];半导体情报;1975年12期

5 吴一清;基区扩展效应和正偏二次击穿[J];半导体技术;1983年01期

6 廖小平,魏同立;AlGaAs/GaAs HBT基区电流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7 金海岩,张利春;双极器件中硅基区和锗硅基区的禁带变窄量[J];半导体学报;2001年04期

8 潘骏业;;关于晶体管基区穿通问题的研究(之一)[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2期

9 阮刚;硅锗基区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的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1993年08期

10 杨茹,李国辉,姬成周,田晓娜,韩德俊,于理科,任永玲,马本X;全离子注入薄基区硅晶体管的研究[J];微电子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海涛;张斌;;软恢复二极管新进展——扩散型双基区二极管[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苏树兵;于进勇;刘新宇;刘训春;王润梅;徐安怀;齐鸣;;高性能的Be掺杂基区InP/InGaAs SHBT[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元磊;高性能4H-SiC BJT器件设计及制备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金飞;4H-SiC功率BJT器件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高树钦;SiGeC HBT特性分析与建模仿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彭鹏;GaAs基HBT材料的外延生长及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

4 洪武;RSD开通特性的改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晓朋;基于4H-SiC的缓变基区BJT外延工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璐;“薄基区—缓冲层—透明阳极”RSD换流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林大松;SiGe HBT建模及模拟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8 邓永辉;4H-SiC BJT功率器件结构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周星宝;InP基含锑(Sb)基区DHBT器件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10 付凯;IEC-GCT高温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8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838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0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