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电荷传输层在量子点器件中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合型电荷传输层在量子点器件中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量子点 电致发光器件 复合型空穴传输层 厚度 比例
【摘要】:量子点材料是一种理想的荧光材料,它能够通过改变其尺寸大小来改变量子点的发射荧光的波长,并且拥有激发光谱宽、荧光量子产率高、发射光谱窄、荧光寿命长、颜色可调和光化学稳定性高等特殊性质,量子点材料的这些特性使得半导体量子点在各种光电器件、单电子器件、生物标识、以及存贮器等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研究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并对其优化,不仅对理论研究提供论据,而且对实际运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量子点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量子点器件的性能,我们改变了传统单层器件的空穴传输层,以PVK和NPB的混合层作为器件的空穴传输层,进行了以下研究:(1)比较了传统单层器件与复合型空穴传输层器件的区别,证明了复合型空穴传输层的应用使得器件的性能得以改善;(2)接着,我们分别在各个单色光器件中使用复合型空穴传输层,探究了在各个单色光器件中复合型空穴传输层的最佳厚度;(3)然后,我们在最佳厚度的基础上,改变PVK和NPB的混合比例,得出在各个单色光器件中复合型空穴传输层的最佳比例:(4)最后,使用ZnO纳米颗粒代替PFN作为器件的电子传输层,证明了其对器件的性能大大改善。量子点的优势使得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量子点器件发光的载流子过程、电流密度随复合型空穴传输层条件的改变和工作电压的变化等,可以为实现加工更为良好、物理化学性能更为稳定的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量子点 电致发光器件 复合型空穴传输层 厚度 比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83.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序8-11
- 1. 绪论11-24
- 1.1 量子点概念11-14
- 1.1.1 量子点的主要性质11-12
- 1.1.2 量子点的量子效应12-14
- 1.2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14-18
- 1.3 量子点器件的发光机理18-21
- 1.3.1 量子点器件的能级18-19
- 1.3.2 量子点器件的光致发光(PL)原理19-20
- 1.3.3 量子点器件的电致发光(EL)原理20-21
- 1.4 量子点器件的进展及趋势21-23
- 1.4.1 量子点器件的研究进展21-22
- 1.4.2 量子点器件的发展趋势22-23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意义23-24
- 2. 器件的制备和测试方法24-31
- 2.1 所用实验用材料介绍24-25
- 2.2 量子点器件的制备流程及工艺25-28
- 2.2.1 ITO基底玻璃的清洗和处理25-26
- 2.2.2 有机层的制备26-27
- 2.2.3 发光薄膜层的制备27
- 2.2.4 金属电极层的制备27-28
- 2.3 器件的性能评估及测试28-31
- 2.3.1 光谱的测量28-29
- 2.3.2 电流-电压特性曲线的测量29
- 2.3.3 亮度-电压特性曲线的测量29-30
- 2.3.4 器件的发光效率30-31
- 3. PVK:NPB层的厚度对单色光QD器件的影响31-43
- 3.1 引言31-32
- 3.2 复合型空穴传输层与传统单层的比较32-34
- 3.3 不同厚度空穴传输层对红光量子点器件的影响34-37
- 3.4 不同厚度空穴传输层对绿光量子点器件的影响37-39
- 3.5 不同厚度空穴传输层对蓝光量子点器件的影响39-42
- 3.6 小结42-43
- 4. PVK:NPB层的比例对单色光QD器件的影响43-54
- 4.1 引言43
- 4.2 不同比例空穴传输层对红光量子点器件的影响43-46
- 4.3 不同比例空穴传输层对绿光量子点器件的影响46-48
- 4.4 不同比例空穴传输层对蓝光量子点器件的影响48-51
- 4.5 PFN和ZnO纳米颗粒分别作为电子传输层的比较51-53
- 4.6 小结53-54
- 5.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1
- 学位论文数据集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颖,王楠,金钦汉;量子点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6期
2 刘玉敏;俞重远;杨红波;黄永箴;;应变自组织量子点的几何形态对应变场分布的影响[J];半导体学报;2005年12期
3 杨红波;俞重远;刘玉敏;;2×2自组织量子点阵列应变场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吴峰;蔡继业;;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应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年01期
5 季雷华;高素莲;张斌;;量子点的合成、毒理学及其应用[J];环境化学;2008年05期
6 王天琪;俞重远;刘玉敏;芦鹏飞;;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形状量子点的应变能及弛豫度变化[J];物理学报;2009年08期
7 张文龙;陈莉华;;量子点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量子点研究有望改写内存历史[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08期
9 韩晶;李鹏;张迪;;三端耦合多量子点体系的电输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王富;刘春艳;;发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德红;武红敏;梁建功;韩鹤友;;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宋涛;逯超亮;宫晓群;杨秋花;李云红;常津;;量子点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久敏;宫晓群;张琦;宋涛;刘铁根;李迎新;常津;;小波变换在量子点编码识别中的应用[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佳涵;葛玉舒;田方方;樊婷;袁莲;刘义;;微量热研究量子点对线粒体代谢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5 何治柯;;小粒经近红外低毒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贾金锋;;全同金属量子点的生长与研究[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友林;曾庆辉;孔祥贵;;用于在体高灵敏检测的量子点发光光纤生物传感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王金嫒;王琛;付国;刘力;王桂英;;量子点的三维取向探测[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家雨;崔一平;王志兵;;胶体量子点的电致发光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原凤英;蒋最敏;陆f ;;锗硅双层量子点耦合效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东;美研究可高效阻断蛋白生成的量子点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常丽君;韩国造出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曲照贵;天大首创零污染量子点合成工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刘牧洋;我国量子点研究获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5 王全楚;“量子点”荧光标记初露端倪[N];健康报;2005年
6 刘霞;科学实验发现:量子点不是点[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刘霞;量子点显示屏或将成主流[N];科技日报;2010年
8 刘霞;胶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于欢;纳米技术全面升级LED[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记者马艳红;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民;量子点分子及量子点团簇的电子结构[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石星波;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3 王解兵;Ⅱ-Ⅵ族油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李钒;高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5 周宏明;核壳型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及其光学非线性[D];武汉大学;2013年
6 黄碧海;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生物探针构建[D];武汉大学;2012年
7 潘佳奇;半导体ZnSe量子点和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8 卞伟;锰掺杂硫化锌量子点磷光探针研究及分析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9 胡思怡;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功能型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瑞政;光功能客体/LDHs插层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芳蕊;纳米颗粒—量子点经嗅觉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08年
2 许智祥;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秀清;量子点的不同修饰方法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华晓锋;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的偶联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玉丹;单电子隧穿耦合量子点的输运和光学性质[D];山西大学;2011年
6 何至青;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清爱;基于量子点的金属离子检测和碳点的制备及其发光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卢鹏;核分析技术在水溶性氧化锌量子点吸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翼飞;锗硅单量子点的耦合和瞬态电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潇;一种纳米级碳量子点的合成、修饰、表征及生物学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68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86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