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0nm CMOS工艺下5GHz锁相环设计
本文关键词:基于40nm CMOS工艺下5GHz锁相环设计
【摘要】:芯片间并行通信因其各数据位直接相连,就要求有足够的芯片引脚,然而芯片封装中引脚的尺寸却不能像集成电路越做越小,这无疑限制了芯片集成的发展速度,增加了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并行通信对时钟信号的同步性要求比较高,这就限制了传输接口速度的提高,这都表明传统并行通信发展遇到了瓶颈。而SerDes作为异步模式的串行通信,因其所需引脚少,传输数据率高,而逐渐成为通信系统中的主流模式。本文描述的SerDes系统依据IEEE 10GBASE-KR协议。锁相环(PLL, Phase Locked Loop)作为SerDes系统中提供时钟源的重要模块,同时也是SerDes系统中随机噪声的主要来源,其抖动性能影响着系统的误码率。在10Gb/s高通信数据率下,实现满足系统误码率要求的低抖动时钟成为本设计的挑战。本文基于SMIC 40nm工艺,实现了一款应用于10Gb/s高速串并接口电路的5GHz锁相环。通过对环路传输特性的分析,本文设定了较优化的指标参数。为使锁相环拥有更好的抖动性能,锁相环输入参考信号选择经典的156.25MHz,环路带宽选择为3MHz以达到更好的抑制振荡器相位噪声的目的。锁相环中的压控振荡器(VCO,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采用了拥有更好相位噪声性能的串联耦合正交结构(S-QVCO, Series Quadrature VCO),环路实现4路等相位间隔的5.15625GHz时钟输出。环路输出采用二分频单转差缓冲器实现可忽略相差的8路等相位间隔的2.578125GHz时钟,本文实现多频多相并行输出,而不是单纯的提高PLL工作频率,能够实现更高的操作频率。电荷泵则采用共源共栅结构,并利用了负反馈技术以更好的提高电流匹配性能。本文的锁相环环路设计在SMIC 40nm工艺下设计实现了5.15625GHz时钟和2.578125GHz时钟多频多相并行输出,在1.1V的供电电压下,总电流为7.6mA。仿真结果显示,振荡器在3MHz频偏处的FoM (Figure of Merit)达到了-183.97dBc/Hz的优良性能,通过对环路各模块噪声贡献的分析,得出锁相环输出的5.16GHz时钟在10kHz至100MHz频率范围内的抖动约为107fs(rms),锁定时间约为1.5us,总面积为780um*410um,满足系统1ps(rms)的指标要求。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先进工艺下的晶体管漏电流对环路的影响,采用了电流补偿措施,使环路输出杂散性能改善了2.17dB。
【关键词】:锁相环 低抖动 正交压控振荡器 多相时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8;TN40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第1章 绪论15-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5-17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7-19
- 1.3 论文工作及组织结构19-20
- 第2章 锁相环的环路分析20-35
- 2.1 锁相环基本概念20-22
- 2.1.1 锁相环概念20-21
- 2.1.2 锁相环环路参数21-22
- 2.2 电荷泵型锁相环数学模型分析22-32
- 2.2.1 鉴频鉴相器及电荷泵模型分析23-25
- 2.2.2 压控振荡器及分频器模型25-26
- 2.2.3 环路滤波器模型分析26-29
- 2.2.4 三阶锁相环环路模型分析29-32
- 2.3 锁相环噪声模型分析32-34
- 2.3.1 锁相环噪声模型32-33
- 2.3.2 锁相环杂散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压控振荡器设计35-66
- 3.1 振荡条件35-36
- 3.2 振荡器类型36-44
- 3.2.1 环形振荡器37-40
- 3.2.2 负阻型振荡器40-42
- 3.2.3 压控振荡器性能指标与设计流程42-44
- 3.3 相位噪声与抖动44-52
- 3.3.1 相位噪声模型44-47
- 3.3.2 压控振荡器的相位噪声优化47-50
- 3.3.3 抖动与相位噪声的关系50-52
- 3.4 正交压控振荡器52-65
- 3.4.1 正交信号的产生52
- 3.4.2 电感电容正交压控振荡器基本原理52-58
- 3.4.3 电感电容正交压控振荡器设计58-65
- 3.5 本章小结65-66
- 第4章 锁相环环路模块设计66-88
- 4.1 鉴频鉴相器设计66-69
- 4.2 电荷泵设计69-75
- 4.2.1 锁相环的非理想效应69-70
- 4.2.2 电荷泵非理想效应的改进70-73
- 4.2.3 本文电荷泵设计73-75
- 4.3 分频器设计75-81
- 4.4 差分二分频缓冲器设计81-82
- 4.5 环路滤波器设计82-83
- 4.6 环路仿真83-87
- 4.7 本章小结87-88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88-90
- 5.1 本文总结88
-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88-90
- 参考文献90-95
- 致谢95-9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建玮;王珂;;锁相环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2 刁应蒿;;锁相环路捕捉时间测量[J];计算机与网络;1977年03期
3 S.C.Gupta ,李宗杰;数字式锁相环路的现状[J];科技译报;1972年02期
4 ;一种简便的改进锁相环路牵引能力的方法[J];电讯技术;1973年01期
5 赵志喜;一种锁相环路快捕的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1984年04期
6 赵明江;;锁相环路的设计与研制[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7 高泽溪;王诞燕;;锁相环路实验综合装置[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1年05期
8 陈正良;;一种新的双D锁相环路锁定指示方法[J];电讯技术;1993年04期
9 何家祯,刘青田;一种实用的锁相环路[J];广播与电视技术;1999年03期
10 李尧;董姝敏;乔双;;锁相环的改进及仿真[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松;;微波取样锁相环设计与捕捉过程分析[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高人庄;;锁相环的特点及在通信中的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一九九四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孔祥钊;李贵芳;柴宏贵;;锁相环路的初步调试[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任亮;吕明;;载波跟踪数字三阶锁相环分析与设计[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冯雷;;分谐波采样锁相环和分频式锁相环的性能比较[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6 王萍;张志强;;全站仪红外发射系统锁相环路设计研究[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陆惠义;;八毫米半主动导引头锁相前端[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8 谢彦;蔡勇;;锁相环路对氢原子钟性能影响的实验分析[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9 王峗;袁嗣杰;杨君;;二阶锁相环路的数字域相图法非线性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小鱼;齐建中;宋鹏;;一种精确GPS授时方法的研究与实现[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4原子钟技术与时频系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泉;单片有源像素传感器中锁相环时钟发生器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马卓;面向高性能CPU的锁相环低抖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赵岩;高精度快速非陀螺寻北系统速度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郑永正;UWB系统中时钟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曼蓉;基于锁相环的超低差频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赵雪;锁相频率合成电路仿真分析及设计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3 王传林;三相并网逆变器软件锁相技术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王峰;宽带光锁相环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宋艳红;基于FPGA的GNSS信号载波同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徐汝云;MICS接收机中小数分频锁相环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侯力梅;CMOS锁相环的研究与设计[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白海强;数字延迟锁相环锁定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郑鹏;科斯塔斯锁相环在光纤激光器相干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丽;CMOS快速锁定锁相环的研究与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69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86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