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锥的光纤耦合器理论解释色觉
本文关键词:用视锥的光纤耦合器理论解释色觉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觉 色觉 视细胞 光纤 光纤耦合器 颜色 视网膜
【摘要】:提出中心凹相邻两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了强耦合区,构成光纤耦合器,我们的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发现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黄光跑到相邻细胞而蓝光能量是在两细胞中接近均匀分配.根据中心凹相邻视锥细胞构成光纤耦合器的理论,我们统一了争论138年的两个重要色觉学说——三原色说和对立色学说,找到了对立色学说在视网膜光感受器水平一级的解剖学光学基础,解决了这个138年的世界性难题.同时在前人的颜色视觉三阶段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段学说,发现在两相邻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的强耦合区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了选择性预处理,称之为颜色预处理.根据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的现象,发现在视网膜的中心凹的外段成正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正像),颠覆了通常认为的眼睛成反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反像)的理论.最后,解释了中心凹的最中心区(蓝色盲15′视角区)无S视锥细胞的原因是提高空间分辨率.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关键词】: 视觉 色觉 视细胞 光纤 光纤耦合器 颜色 视网膜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661) 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资金 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 江苏省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分类号】:TN622
【正文快照】: 人脑约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1],所以视觉在人所有的感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觉研究领域至少已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深入理解视觉是解开大脑大部分奥秘的基础.视网膜上有两类光接收器细胞,根据外段形状的特点光接收器分为外段呈锥形的视锥细胞(cone),和外段呈杆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天水;曹文华;;光纤耦合器及其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2006年06期
2 阎永志;光纤耦合器的开发现状[J];压电与声光;1995年03期
3 张靖华;光纤耦合器偏振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7年01期
4 谢应茂;三芯非线性光纤耦合器中的暗孤子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齐赞伟,魏道平,赵玉成,简水生;宽频带光纤耦合器的原理及其制备[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9年01期
6 王学仁;孤子在非线性光纤耦合器中的传输与开关动力学[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7 陈方荣,邵先亦;光纤耦合器的研制[J];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8 李川,张以谟,刘铁根,李欣,张大煦,黄清;熔锥光纤耦合器的应变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1年09期
9 李川,张以谟,刘铁根,李欣,张大煦;Y型熔锥光纤耦合器的应变响应[J];光子学报;2001年11期
10 郑宏军,黎昕,杨恒新,周生歧,黄玉青,张一青;光纤耦合器的光功率分配精确校正[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春郁;余有龙;高应俊;;非对称光纤耦合器的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何晶晶;张湘英;王侠;;高功率光纤耦合器的实验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陈新桥;林如检;;塑料光纤耦合器的研制方法探讨[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4 杨春;孙小菡;王云明;夏春明;张明德;丁东;;1×7圆柱形混合棒塑料光纤耦合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5 叶勇;徐峰;张静;吴万青;俞本立;;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耦合器的耦合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刘文;;可调分束比的单模熔锥型光纤耦合器[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7 曹雪;余有龙;柳春郁;;熔锥型光纤耦合器的宽带特性研究与损耗分析[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袁洪良;李齐良;;基于非线性非对称光纤耦合器全光逻辑门研究[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徐毅;;可调光子晶体光纤耦合器[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戴翠霞;;基于3*3光纤耦合器的双通道OCT成像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修军;光纤中非线性管理与非线性光纤耦合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培培;熔融拉锥光纤耦合器特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2 韶强;光纤耦合器制造设备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柴秀丽;一种3×1光纤耦合器的研制[D];河南大学;2005年
4 王炯;光纤耦合器流变制造过程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杨建华;光纤耦合器制作与光谱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邢彩虹;球聚焦型3×1光纤耦合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夏可宇;塑料光纤耦合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8 郝蕴琦;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偏振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王伟强;单模单偏振光纤耦合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孟华茂;熔融拉锥型塑料光纤耦合器[D];燕山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17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91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