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毫米波高次谐波行波管研究
本文关键词:短毫米波高次谐波行波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次谐波行波管 短毫米波 太赫兹源 折叠波导慢波结构
【摘要】:太赫兹波是介于毫米波和红外线之间的电磁波,由于波段的独特优越性,太赫兹科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探测等领域。然而,小型化、高功率和低成本太赫兹源的缺乏限制了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以非相对论电子束的高次谐波产生机理及其在倍频行波管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设计了一种行波放大器——短毫米波高次谐波行波管,该器件的特点是电子束流经过输入信号的调制,电子相空间折叠产生电子群聚束团,并且能够选择特定的高次谐波进行放大且能抑制其他谐波信号。该器件由成熟的短毫米波信号源驱动,在辐射段中由电流高次谐波激励起谐波信号并放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首先对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和损耗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介绍了折叠波导一维非线性理论,设计出调制段和辐射段慢波结构,并对慢波结构中注波互作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2、对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输入输出装置和衰减器进行了仿真研究,利用HFSS仿真软件对过渡波导和输入输出窗的电压驻波比进行了仿真计算。3、对短毫米波高次谐波行波管进行了理论研究并进行仿真模拟计算,最后是加工装配整管。通过HFSS仿真软件对调制段和辐射段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进行了仿真,优化出了慢波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对慢波结构的损耗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利用CST电磁仿真软件的粒子工作室模块对整管模型进行仿真,优化出最佳电子注工作电压、调制段长度和漂移管长度。最终模拟结果为:电子注工作电压为18.4kV、工作电流为120mA,输入信号频率为46GHz、功率为300mW,辐射段输出信号为138GHz、功率为144.5W。输出信号为输入信号的3次谐波信号,频谱纯净,无其他振荡信号或谐波信号的频谱分量,证明了高次谐波行波管可以产生并放大谐波信号,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太赫兹器件。
【关键词】:高次谐波行波管 短毫米波 太赫兹源 折叠波导慢波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722;TN1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引言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现状11-12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2-14
- 第二章 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理论分析与设计研究14-28
- 2.1 折叠波导的色散特性14-16
- 2.2 折叠波导的耦合阻抗16-17
- 2.3 折叠波导的损耗特性17-21
- 2.3.1 衰减系数17-20
- 2.3.2 有效电导率20-21
- 2.4 折叠波导结构设计21-23
- 2.5 一维非线性理论23-27
- 2.5.1 电子运动方程24-25
- 2.5.2 电路方程25-26
- 2.5.3 空间电荷场26-27
- 2.6 小结27-28
- 第三章 调制段和辐射段设计研究28-36
- 3.1 调制段和辐射段的高频特性28-32
- 3.1.1 Matlab计算高频特性28-30
- 3.1.2 HFSS计算高频特性30-32
- 3.2 调制段和辐射段的损耗特性32-34
- 3.3 TAU中注波互作用仿真分析34-35
- 3.4 小结35-36
- 第四章 输入输出装置和衰减器的研究36-44
- 4.1 输入输出结构36-41
- 4.1.1 输入输出窗36-38
- 4.1.2 过渡波导38-41
- 4.2 衰减器41-43
- 4.3 小结43-44
- 第五章 高次谐波行波管模拟研究44-67
- 5.1 短毫米波高次谐波行波管简介44-45
- 5.2 短毫米波高次谐波行波管的设计优化45-53
- 5.2.1 工作电压45-47
- 5.2.2 利用CST计算损耗47-49
- 5.2.3 调制段长度49-50
- 5.2.4 谐波电流50-53
- 5.3 模拟仿真结果53-65
- 5.3.1 调制段仿真结果54-58
- 5.3.2 漂移管仿真结果58-60
- 5.3.3 辐射段仿真结果60-65
- 5.4 实物装配图65-66
- 5.5 小结66-67
- 第六章 总结67-69
- 致谢69-70
- 参考文献70-72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自成;王莉;李海强;戴志浩;李镇淮;宋培德;杨勇;;引起行波管增益幅度相位波动的一种原因[J];真空电子技术;2006年02期
2 梁国恩;解安国;;行波管关断方式对应用系统可靠性的影响[J];电子工程师;2007年05期
3 钟国俭;;行波管失效分析及其发射机可靠性的提高[J];雷达与对抗;2007年03期
4 张勇;何小琦;宋芳芳;;行波管可靠性研究探讨[J];电子质量;2008年06期
5 刘军华;;不断发展中的行波管技术[J];真空电子技术;2010年04期
6 王忠林;冯进军;;行波管研制知识管理框架[J];真空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7 官朝晖;;行波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真空电子技术;2011年06期
8 王军军;陈晶晶;;行波管发射机调试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07期
9 李卓成;;国外空间行波管放大器现状与发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2年04期
10 田志仁;;低噪声行波管的晚近发展[J];真空电子技术;196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小保;姚刘聪;樊会明;;栅控行波管栅发射的产生及抑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1年
2 范培云;冯西贤;;空间行波管应用进展及前景[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陈宁;;行波管可靠性预计模型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孙添飞;李想;孙萌;倪盈盛;;一种大功率脉冲行波管热态输出驻波比的测量方法[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葛永基;陈淑华;;应用微机的行波管扫频热测系统[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6 赵洪;罗马奇;陈炳荣;;行波管测量的行波形成新算法[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银杏;邬显平;;TWT中的混沌现象的实验观察[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宫玉彬;王文祥;;脊加载环板行波管的二维非线性理论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蔡绍伦;;卫星地面站用通信行波管的高频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李庆绩;赵士录;;增加行波管线性工作范围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欣;新型大功率行波管通过设计定型鉴定[N];经济参考报;2003年
2 山东 金明杰 马存兵 郎东风;2GC 2WH-01型微波发信系统的技术改造[N];电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胜美;多注太赫兹折叠波导行波管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刘国;G波段带状束返波管及Ku波段带状束行波管高频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诸葛天祥;新型平面型级联行波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颜卫忠;折叠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魏望和;带状束新型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李建清;行波管三维非线性理论及其网络并行计算[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斌;行波管幅相一致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8 黎泽伦;多注行波管慢波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彭维峰;行波管注波互作用时域理论与通用非线性模拟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少萌;径向束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之畅;高可靠行波管结构分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鹏;大功率行波管及材料的显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高志强;基于CAD技术的毫米波行波管研究和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林艺文;行波管主要部件的多点温度测量与热分析技术[D];东南大学;2015年
5 沈孟;曲折线行波管中平面电子枪设计及其整管仿真[D];东南大学;2015年
6 邱华荣;行波管工作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吴泓娴;基于ANSYS Workbench的行波管动力学仿真分析及二次开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陈聪;行波管结构设计及加工误差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戴二虎;小功率增益可调放大器供电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吴钢雄;毫米波双频段空间行波管高频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74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97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