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束鹿凹陷中部沙三下亚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发布时间:2017-10-11 08:38

  本文关键词:束鹿凹陷中部沙三下亚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冀中坳陷 束鹿凹陷 沙三下亚段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优质储层


【摘要】:作为华北油田致密油勘探的关键突破口,冀中坳陷南部束鹿凹陷的泥灰岩-砾岩油藏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束鹿凹陷中部沙三下亚段为研究对象,结合X衍射、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同位素、物性、测录井等大量资料,详尽分析了研究区目的层储层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储层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对储层进行了综合分类评价。束鹿凹陷中部沙三下亚段储层在湖泊、滑塌扇、扇三角洲中都有发育。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构造、韵律性质、岩石组构和电性标志等方面的特征,对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作出了沉积相模式图并对储集体成因进行了解释,认为砾岩、砂岩为混合沉积成因,纹层状泥灰岩为原地沉积成因,块状泥灰岩有混合沉积与原地沉积两种成因。储层岩性特殊,在成分上都属于碳酸盐岩,但是又具有典型的碎屑岩结构特征。因此本文对储层碎屑组分和基质组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合结构特征,总结出了9种岩石类型。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发现,研究区目的层储集空间以微孔和裂缝为主。物性测试结果表明束鹿凹陷中部沙三下亚段储层以致密储层为主。根据分析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和孔喉分布特征,将孔喉结构分为细孔中喉、细孔细喉、细孔微喉三种类型。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岩性、含油气性识别图版,拟合了声波与实测孔隙度的数学表达式,为储层分类标准的建立及储层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同位素计算得到了裂缝充填时的古温度和埋藏深度,推算出了裂缝形成的大致时期为沙一和东二时期。对比发现,裂缝形成时期早于烃源岩排烃时期,以此证明了裂缝作为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的有效性。研究区目的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粘土矿物充填与转化、溶蚀、交代等成岩作用,本文根据岩石结构、自生矿物形成顺序及与成岩作用的关系,总结了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特征。研究区目的层储层的发育受沉积微相、矿物组分、岩相类型、裂缝、有机质、成岩作用等多方面的控制:辫状河道、辫状沟道、互层混积沉积微相中发育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矿物组分中白云石含量对储层影响最明显,物性随着白云石含量增多而变好;纹层状泥灰岩、颗粒支撑陆源砾岩两种岩相储层物性最好。此外,裂缝越发育,有机质丰度越高,对储层发育越有利。孔隙演化特征表明,压实作用、粘土矿物充填与转化以及晚期胶结作用对储层有着破坏性作用,而早期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则是建设性的。本文根据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结构,电性特征等,制定了研究区目的层储层划分标准,据其将储层分为了Ⅰ、Ⅱ、Ⅲ类,并分别选取一口了水平井和直井进行了纵向评价。最后,对优质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后认为,富有机质与裂缝发育区可以作为重点勘探开发区域。
【关键词】:冀中坳陷 束鹿凹陷 沙三下亚段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优质储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2.1 束鹿凹陷研究现状8-9
  • 1.2.2 混合沉积研究现状9-10
  • 1.2.3 储层致密化成因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11-13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3.2 技术路线12-13
  •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13-14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4-19
  • 2.1 研究区概况14-15
  • 2.2 区域演化特征15-16
  • 2.3 区域地层特征16-19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19-31
  • 3.1 沉积相标志19-23
  • 3.1.1 岩石学标志19-20
  • 3.1.2 沉积构造及特殊现象20-23
  • 3.2 沉积相类型和特征23-28
  • 3.2.1 湖泊相特征24-25
  • 3.2.2 滑塌扇特征25-27
  • 3.2.3 扇三角洲特征27-28
  • 3.3 沉积相模式及储集体成因28-31
  • 3.3.1 沉积相模式28-29
  • 3.3.2 储集体成因29-31
  • 第4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31-40
  • 4.1 岩石组分构成31-35
  • 4.1.1 碎屑组分特征31-33
  • 4.1.2 基质组分特征33-35
  • 4.2 岩石类型及特征35-40
  • 4.2.1 砾岩类型及特征36-38
  • 4.2.2 砂岩类型及特征38
  • 4.2.3 泥灰岩类型及特征38-40
  • 第5章 储层特征40-64
  • 5.1 储集空间类型40-45
  • 5.1.1 砾岩储集空间40-42
  • 5.1.2 泥灰岩储集空间42-45
  • 5.2 物性特征45-47
  • 5.3 孔喉结构特征47-49
  • 5.4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49-52
  • 5.4.1 岩性与电性49-50
  • 5.4.2 岩性与物性50-51
  • 5.4.3 含油气性与电性51
  • 5.4.4 物性与电性51-52
  • 5.5 裂缝特征52-55
  • 5.5.1 裂缝分类及充填特征52-54
  • 5.5.2 裂缝发育期次分析54-55
  • 5.6 成岩作用及演化55-64
  • 5.6.1 成岩作用类型56-59
  • 5.6.2 不同岩性成岩作用差异性对比59-61
  • 5.6.3 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61-64
  • 第6章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64-72
  • 6.1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64-67
  • 6.1.1 沉积微相的影响64-65
  • 6.1.2 矿物组分的影响65-66
  • 6.1.3 岩相的影响66-67
  • 6.2 构造裂缝对储层的影响67-68
  • 6.3 有机质对储层的影响68-70
  • 6.4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70-72
  • 6.4.1 破坏性成岩作用70-71
  • 6.4.2 建设性成岩作用71-72
  • 第7章 储层分类评价及优质储层分析72-77
  • 7.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72-73
  • 7.2 储层综合评价73-76
  • 7.3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综合分析76-77
  • 结论77-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成仟,宋子齐,吴少波;灰色系统理论在文33块沙二下亚段水淹层解释中的应用[J];西北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2 关利军;张昌民;王振奇;张尚锋;季洪泉;蔡明俊;王子良;王连敏;阎煜彪;;黄骅坳陷大中旺地区沙一下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1期

3 石宁;张金亮;;文卫濮结合部沙二下亚段滚动勘探目标评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杨勇强;邱隆伟;南金浩;;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模式[J];中国地质;2011年01期

5 聂晓丽;王自立;马龙;;文南地区沙二下亚段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22期

6 张东霞;倪军锋;曹秋霞;秦志强;;东濮凹陷文南地区沙二下亚段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3期

7 王健;操应长;刘惠民;高永进;;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J];沉积学报;2012年02期

8 舒铭;杨斌;陈永伟;;马寨油田卫95块沙三下亚段成岩作用类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9 侯路,尹太举,张昌民,张柏桥,夏朝辉;文明寨油田明15块沙二段下亚段储层结构模型建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年03期

10 金凤鸣;韩春元;王吉茂;郭永军;高正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在层序划分对比中的应用——以冀中拗陷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J];沉积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少仙;沈昭国;侯方浩;吴江;杨西燕;吴正;阎荣辉;;鄂尔多斯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石英砂岩类中的风暴岩及沉积环境再造[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剑 乔俊;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发现优质烃源岩[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孙清华;激活二、三类油层潜力层[N];中国石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军锷;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富集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张春明;山东惠民凹陷临南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沉积相与储集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李庆;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中南部沙三下亚段砾岩及泥灰岩致密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鹏;束鹿凹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层序地层与致密油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赵蕊;束鹿凹陷中南部沙三下亚段砾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隋秀英;高阳-雁翎地区沙一下亚段尾砂岩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4 李专;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二下亚段低渗透储层分析[D];长江大学;2016年

5 湛小红;束鹿凹陷中部沙三下亚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6 王伟;舍女寺地区沙一下亚段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郭建国;层序地层学在刘庄油田沙河街组沙二下亚段开发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沈春光;临13断块沙二下亚段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文楷;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四下亚段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秦磊;卫城油田卫2断块沙三下亚段层序及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11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11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1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