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兴安岭与两侧盆地结合地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11 09:12

  本文关键词:大兴安岭与两侧盆地结合地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海拉尔盆地 大兴安岭 松辽盆地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摘要】:横跨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结合地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盆山构造的深部电性结构.剖面西起海拉尔盆地东缘,向东延伸穿过大兴安岭中部,一直到达松辽盆地西缘.本文对剖面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东缘和松辽盆地西缘浅部都呈低阻特征,但松辽盆地西缘深部电性结构比较复杂,而大兴安岭整体呈高阻特征.海拉尔盆地东缘可能属于兴安块体,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接触关系复杂.海拉尔盆地东缘岩石圈厚度约为110km,大兴安岭岩石圈厚度约为110~150km.大兴安岭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多次叠置的岩浆岩,代表大兴安岭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中下地壳横向存在较大范围低阻体,可能反映了大兴安岭地壳内部非刚性的特点;残存在岩石圈地幔的高阻异常,说明其下地壳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结合带存在一个岩石圈尺度的西倾低阻带,向下延伸到岩石圈底部,可能是早期松嫩地块向兴安地块俯冲并以软碰撞形式拼合的构造遗迹.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 大兴安岭 松辽盆地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基金】:“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SinoProbe-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0213;41474081) 中国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1220754)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3;P631.3
【正文快照】: 1引言中亚造山带(CAOB)是世界上规模宏伟的造山带,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闭合、陆陆汇聚以及碰撞后伸展等地质过程,系统的保存了欧亚大陆形成与演化的信息,是全球显生宙以来陆壳增生和改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Seng錸r et al.,1993;Xiao etal.,2003,2009;Jahn et al.,2004;Wi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洪源;《岩石圈物理学》[J];科学通报;2004年11期

2 ;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杭州召开[J];北京地质;2005年04期

3 袁学诚;华九如;;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J];中国地质;2011年01期

4 苗五一;;联合会间岩石圈规划开始执行[J];地震地质译丛;1981年01期

5 ;普通地质讲座[J];地质知识;1956年01期

6 范国宾;岩石圈早期演化中的一些问题(46亿年—25亿年)[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7 闵光融;;国际岩石圈规划重新改组[J];地震地质译丛;1986年06期

8 梅世蓉,梁北援;岩石膨胀与地震前兆机制(一)——地壳内存在岩石膨胀的可能性[J];地震;1986年01期

9 Stephane Calmant;高志清;;太平洋岩石圈的弹性厚度[J];海洋地质译丛;1988年04期

10 黄立言;;我国对中国大陆及邻海岩石圈研究的进展(1986—1989)[J];地质论评;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兴林;马瑾;刘力强;;岩石超声实验数据处理应用软件[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2 高平;刘若新;;华北岩石圈断面岩石—物理性质结构模型的初步探讨[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3 吴功建;;中国岩石圈探测与综合研究的战略任务[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4 吴福元;葛文春;孙德有;郭春丽;;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地球动力学)[C];2003年

5 毛小林;刘绍文;徐鸣洁;王良书;;中国东部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分布及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建刚;宁杰远;;热导率的计算及对岩石圈热结构计算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冯锐;王均;郑书真;黄桂芳;严惠芬;张若水;姚存英;;华北地区的岩石圈与深部过程[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吴宗絮;罗照华;;中国大陆两类岩石圈根及其构造效应[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李岩峰;张贵宾;;岩石圈根拖曳在青藏造山过程中的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魏荣强;臧绍先;;岩石圈流变结构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滕艳;中国岩石圈研究,,有独特之处[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赛;岩石圈——气候的档案库[N];中国气象报;2002年

3 赵凡;全面再现中国大陆地下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记者 李晓明;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绘就[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赵凡;1.45亿年前地质活动造就东部内生大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李斌;大陆缝合线已找到[N];中国矿业报;2001年

7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枢;地质学:探索奥秘 服务社会[N];中国矿业报;2001年

8 李斌;科学家发现25亿年前两块古大陆华北“喜相逢”[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霞;英法欲直接从地幔取岩石样本[N];科技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操秀英;国际合作青藏高原深剖面试验与研究成果颇丰[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小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各向异性的计算和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3年

2 李岩峰;青藏造山带岩石圈根拖曳模式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夏明哲;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岩石的岩浆过程与岩浆源区[D];长安大学;2006年

4 何利;川北坪河碱性杂岩体特征及其构造背景[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1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11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9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