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山子组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23:27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山子组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 三山子组 白云岩 储层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地处华北地台西部,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区域,近年来一系列大型-特大型的油气田在这里被发现,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研究潜力。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中,对寒武系地层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目前有多口井钻遇寒武系三山子组,但是总体上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寒武系三山子组地层的勘探程度较低,寒武系碳酸盐岩中至今未发现工业型气田,其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研究区寒武系三山子组的白云岩进行储层特征研究,搞清楚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空间类型和物性特征非常重要,它们往往能够对油气勘探进行下一步的指导。因此,本文以区内研究较少的寒武系三山子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西部主要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新领域及战略选区综合评价》项目为依托,采用了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的观察和鉴定,孔渗测试等分析研究手段,系统的阐述了研究区内上寒武系三山子组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孔隙发育特征,成岩作用的各种类型和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储层的控制因素。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认识:(1)研究区在三山子期,出现中央古隆起,环绕中央古隆起,潮坪、开阔-局限台地、台缘斜坡、陆棚,依次向外展布。地层发育的主要岩性有粉-细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砂砾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等等。(2)通过研究区内三山子组白云岩储层的岩石成岩演化过程,认为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压溶压实,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充填作用,重结晶作用等等不利于储层发育,判定为破坏性成岩作用。(3)以研究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类型为基础,结合成岩过程中埋藏深度的变化,划分出四个成岩演化阶段:准同生成岩阶段、表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4)研究区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等几个因素的控制。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三山子组 白云岩 储层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10
  • 1.2.2 成岩作用的研究现状10-12
  • 1.2.3 储层的研究现状12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12-14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13-14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14-15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5-18
  • 2.1 构造地质背景15-16
  • 2.2 地层发育特征16-18
  • 2.2.1 张夏组16
  • 2.2.2 三山子组16-17
  • 2.2.3 冶里组17
  • 2.2.4 亮甲山组17-18
  • 第3章 沉积相18-24
  • 3.1 沉积相类型划分18-22
  • 3.1.1 碳酸盐岩台地18-20
  • 3.1.2 碳酸盐岩潮坪20-21
  • 3.1.3 台地边缘21-22
  • 3.2 沉积相展布特征22
  • 3.3 沉积相模式22-24
  • 第4章 储层特征24-45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24-29
  • 4.1.1 三山子组白云岩的成因-结构分类24-25
  • 4.1.2 三山子组白云岩岩石学特征25-29
  • 4.2 储层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演化29-38
  • 4.2.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29-36
  • 4.2.2 成岩阶段划分36-37
  • 4.2.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37-38
  • 4.3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38-41
  • 4.3.1 储层孔隙类型38-40
  • 4.3.2 储层孔隙组合特征40-41
  • 4.4 储层物性特征41-45
  • 4.4.1 储层孔隙度41-42
  • 4.4.2 储层渗透率42-43
  • 4.4.3 孔渗关系43-45
  • 第5章 储层控制因素45-52
  • 5.1 沉积相对储层发育的影响45-46
  • 5.2 成岩作用与储层发育的关系46-51
  • 5.2.1 白云岩化对储层的影响46-48
  • 5.2.2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48-51
  • 5.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51-52
  • 结论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仁P,

本文编号:1045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45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5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