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及调控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22:04

  本文关键词: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及调控方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下水 评价指标 功能评价 调控方案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是天津市的水资源非常匮乏。地下水作为天津市主要供水水源,过量开采引起了许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地面沉降严重,海水入侵及水质不断恶化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管理模式,但地下水可开采量很难进行直接的测量,不便于监管考核以及实际操作,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缺陷,为了弥补此种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依据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设立临界水位从而管理地下水开采量的新管理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为实现天津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本文首先对天津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天津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类型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开发利用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在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差系数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评价得到综合权重,根据提出的相关评价指标,计算出相应的综合指数,根据综合指数的评价标准对天津市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天津市地下水综合评价的结果。(2)通过评价天津市的地下水得出,在资源功能方面,蓟县、宝坻区和武清区的资源功能评价等级为好,这三个区地下水资源功能强,适合开采。汉沽区、静海县和大港区的资源功能评价等级为差,这三个区地下水资源功能弱,应寻求新的水资源来代替;在生态功能方面,大港区和塘沽区的生态功能评价等级好,应保持。蓟县的生态功能评价等级差,应停止生态破坏行为,加强生态修复;在地质环境功能方面,大港区和武清区的地质功能评价等级为好,应保持,宝坻区和东丽区的地质功能评价等级为差,应禁止开采,制定修复措施,加大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同时要监控地质环境的变化,作好预警。(3)根据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与天津市地下水的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控制水位与现状水位差值,计算得出天津市地下水的过剩及亏缺的开采量,得出了关于天津市地下水的调控方案。
【关键词】:地下水 评价指标 功能评价 调控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地下水功能评价研究现状10-11
  • 1.2.2 地下水调控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12-15
  • 1.3.1 研究目标12
  • 1.3.2 研究内容12-13
  • 1.3.3 技术路线13-15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15-19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15-17
  • 2.1.1 地理位置15
  • 2.1.2 行政分区15-16
  • 2.1.3 地形地貌16
  • 2.1.4 水文条件16-17
  • 2.1.5 气象条件17
  • 2.2 研究区水文地质及地下水系统划区17-19
  • 2.2.1 水文地质条件17-18
  • 2.2.2 地下水系统分区18-19
  • 第三章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19-29
  • 3.1 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分级与标准19-21
  • 3.2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21-29
  • 3.2.1 地下水功能层指标(A层)概念及意义22
  • 3.2.2 地下水功能层指标(B层)概念及意义22-23
  • 3.2.3 地下水功能属性指标(C层)概念及意义23
  • 3.2.4 地下水功能要素指标(D层)概念、计算方法23-29
  • 第四章 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29-39
  • 4.1 层次分析法29-34
  • 4.2 综合指数法34-39
  • 第五章 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39-53
  • 5.1 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39
  • 5.2 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39-42
  • 5.3 天津市地下水功能评价42-53
  • 第六章 天津市地下水调控研究53-71
  • 6.1 天津市地下水临界点识别53-56
  • 6.1.1 控制性关键水位53
  • 6.1.2 天津市地下水控制性水位53-56
  • 6.2 天津市地下水调控量计算56-69
  • 6.2.1 天津市的水文地质条件56-59
  • 6.2.2 天津市地下水调控量的计算59-69
  • 6.3 天津市地下水调控方案69-71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71-75
  • 7.1 结论71-73
  • 7.2 建议73-75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5-77
  • 致谢77-79
  • 参考文献79-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Braune,Y.Xu;南非地下水管理的趋势[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1期

2 E.Braune,徐永新,胡瑾;南非地下水管理的广泛内容[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2期

3 赵军,贾艳红;国外GIS在地下水管理与研究中的应用和启示[J];地下水;2005年03期

4 舒艳,王红旗;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5 李鹤;刘永功;;农村地下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红旗文稿;2007年15期

6 ;热烈祝贺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隆重揭牌[J];地下水;2008年01期

7 雷天朝;;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30年回顾与展望[J];地下水;2008年05期

8 朱文敏;李德强;侯江涛;;地下水管理模型进展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年01期

9 ;陕西省地下水工作会在西安市隆重召开[J];地下水;2009年03期

10 ;第十届全国地下水科技交流会暨网员代表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J];地下水;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昌硕;徐澎波;;南方地下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2 成新;陈荷生;;太湖流域地下水与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徐照彪;;关于我市地下水管理工作的思考[A];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两型社会与水生态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许立燕;;地下水远程监测系统——动态监测技术[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5 王浩;;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6 李明良;任印国;王春泽;;地下水自动监测管理系统示范区建设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7 ;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A];第二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韩瑞光;;加强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赵静珍;朱锡冰;;京津唐地区水资源政策评价与分配模型[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6号)[C];1990年

10 王振龙;鲁程鹏;刘猛;;地下水安全开采量的概念与评价方法研究[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谢炜;《云南省地下水管理办法(草案)》听证会举行[N];云南日报;2009年

2 金卓颖;贵阳加强地下水管理[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记者 张立 范建勇;汪民:地下水管理应坚持“人水和谐”理念[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郝银凤 许瑞;水务部门多举措贯彻落实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N];乌海日报;2013年

5 吴铭;专家对地下水管理进言[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记者 赵应繁;武汉市有了地下水管理办法[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李贵宝;韩国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N];中国水利报;2006年

8 记者 秦延安;陕西地下水实行统一监管[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史蒂芬·福斯特;亚洲地下水面临考验[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10 胡彩丽;武汉七类地区禁采地下水[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程卫国;变化条件下吉林西部地下水的模拟与管理[D];吉林大学;2015年

2 李平;地下水管理模型中互馈协变关系理论和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4 谢洪波;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及污染预警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吴彬;石河子市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与水环境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6 张艳;干旱区地下水文生态安全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方晶晶;河北平原邯郸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的多元素同位素及微生物(E.coli)示踪[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于福荣;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艳竹;基于数值模拟的长期气候条件下华北平原地下水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张凯伦(Zhang Kellen);耦合地下水与主体模型的黑河水—经济交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梁健;马海盆地钾矿生产性引水对流域地下水的影响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徐宗达;不确定条件下地下水石油污染物萘修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5 孙骁磊;银北井渠结合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及优化配置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6 刘博洋;地下水开采及人工回灌对地下水响应关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王浪;采动影响下谢桥煤矿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赵泓漪;地下水信息管理与模拟预测系统[D];天津大学;2014年

9 白杨;农田土吸附/解吸氮素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10 王新星;天津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45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45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b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