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
本文关键词: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门源地震 冷龙岭北侧断裂 发震断裂 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 地震灾害 冷龙岭断裂
【摘要】: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地震预测研究所;青海省地震局;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冷龙岭北侧断裂 发震断裂 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 地震灾害 冷龙岭断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2171,41272233)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2016IES0302,2014IES0401)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1
【正文快照】: 1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6年01月21日01时13分37.65秒,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37.65°N,101.62°E)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http:∥www.cenc.ac.cn/).据地震应急现场指挥部,截止2016年1月25日14时24分30秒,共监测到888次余震,10人轻伤,600户以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思胜,陈银;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近期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四川地震;2003年02期
2 赵永海,陈永花;青海省久治县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高原地震;2005年01期
3 郑月军;张世民;崔效锋;黄忠贤;;地震震源机制解在华南及邻区潜源区长轴方向判定中的应用[J];中国地震;2006年01期
4 张辉;刘小凤;赵凌云;;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甘肃及边邻地区应力场特征[J];华南地震;2007年02期
5 郭祥云;陈学忠;;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2期
6 刘泽民;刘东旺;李玲利;倪红玉;陈安国;郑先进;;利用多个震源机制解求东大别地区平均应力场[J];地震学报;2011年05期
7 屠泓为;赵燕杰;文勇;孟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和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1期
8 张辉;王熠熙;;2012年5月3日金塔—阿拉善盟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12年02期
9 胡澜缤;贾秀玲;武晓军;王海涛;;依兰-伊通地堑北段中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10 韩晓飞;杨雅琼;;渤海及其邻区震源机制解特征[J];华南地震;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的重新测定和审编[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伟文;倪四道;;使用短周期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陈天长;程万正;李桂芳;;由多个震源机制解联合确定的震区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蔡永恩;何涛;王仁;;震时震源应力场的特征与震源机制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李垠;陈俊华;张卫华;孙伶俐;;震源机制解分析方法的探讨[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墩;姚运生;薛军蓉;陈俊华;宋琛;;三峡水库重点监视区蓄水后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彦;;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梅秀苹;杨立明;;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地震预测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枭;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3 徐长朋;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6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7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8 王强;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9 祁玉萍;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10 邓菲;中强地震前数字地震记录异常特征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1065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6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