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10区东部奥陶系中深部缝洞体识别研究
本文关键词:塔河油田10区东部奥陶系中深部缝洞体识别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塔河油田 模型正演 缝洞检测 油气检测 属性融合
【摘要】:塔河油田作为我国第一个古生代以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主的海相特大型复合型大油田,其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大于5300m,其储集空间及形成产能主要靠裂缝和溶洞。从塔河油田10区东部前期钻井资料可知,在T74不整合面80m或120m以下的中深部发育大量“串珠状”地震响应,且从实测资料知“串珠状”地震响应与溶洞体的存在有关,此外钻井显示该区中深部仍然具有较好的油藏显示,故本文把塔河油田10区东部奥陶系中深部缝洞体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对象。为了综合检测研究区的溶洞分布特征及潜在的油气地区,本文在溶洞体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相干、曲率、能频比法、累计能量差法对研究区的缝洞体进行了检测;其次利用吸收分析技术对研究区油气特征进行了检测;最后在多种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种属性进行融合,得到了研究区的融合属性平面图。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工区地质特征,建立了多种溶洞模型,得到了多种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了地震响应特征及振幅信息与溶洞大小、形状、充填速度、间隔、个数等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串珠状”响应特征随溶洞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但超过一定值时,响应振幅反而减小;总体上地震响应特征随充填速度的降低及地震子波激发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强;此外溶洞间隔增大时,“串珠状”个数增多。(2)通过相干、曲率、能频比、累计能量差对缝洞进行检测可知,研究区内缝洞主要发育于断层附近;总体上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北部及东部地区,南部较少;缝洞体主要发育于T75-1-T76之间的鹰山组二段。(3)通过利用能频比及累计能量差对研究区的钻井进行检测知,高产井的检测值位于低值区域,检测值随含水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水井的检测值最高。利用吸收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油气进行了检测,可知高产井的检测值较低,水井的检测值较高,其几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4)在前面缝洞检测及油气检测的基础上,从模型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融合,得到了重点区的融合剖面图,对重点区储层进行了预测,得出融合属性值为中等值,且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中等发育规模的地区为潜在的有利油气勘探区。总之本文在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对研究区缝洞及油气特征进行了检测,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融合,对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塔河油田10区东部奥陶系中深部地区,应用了模型验证-缝洞检测-储层预测三位一体的缝洞体识别方案,该研究对于精细描述该区缝洞体分布情况及储层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指导意义,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降低钻探风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塔河油田 模型正演 缝洞检测 油气检测 属性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技术路线16-17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及地震解释17-24
- 2.1 工区及地层概况17-18
- 2.1.1 上奥陶统地层特征17
- 2.1.2 中-下奥陶统地层特征17-18
- 2.2 研究区中深部定义及储层特征18-19
- 2.3 地震解释19-22
- 2.3.1 等T0图19-21
- 2.3.2 深度构造图21-22
- 2.4 本章小结22-24
- 第3章 溶洞体数值模拟24-34
- 3.1 大小相同、形状与充填速度不同的溶洞模型24-27
- 3.2 大小与充填速度不同的溶洞模型27-30
- 3.3 溶洞体间隔不断增大的溶洞模型30-31
- 3.4 一个大溶洞与多个小溶洞模型31-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研究区缝洞体与油气检测34-59
- 4.1 相干体技术34-39
- 4.1.1 相干原理简述34-37
- 4.1.2 基于第三代相干的图像锐化处理37
- 4.1.3 相干属性提取37-39
- 4.2 曲率技术39-42
- 4.2.1 曲率原理简述39-41
- 4.2.2 曲率属性提取41-42
- 4.3 能频比法42-46
- 4.3.1 能频比法原理42-43
- 4.3.2 连井剖面的能频比溶洞检测43-45
- 4.3.3 能频比平面检测图45-46
- 4.4 累计能量差法46-50
- 4.4.1 累计能量差法原理46-47
- 4.4.2 连井剖面累计能量差溶洞检测47-49
- 4.4.3 累计能量差平面检测49-50
- 4.5 累计能量差及能频比油气检测50-52
- 4.5.1 井产能分析50-51
- 4.5.2 对井检测及平面检测分析51-52
- 4.6 基于吸收分析理论的油气检测52-58
- 4.6.1 吸收分析原理52-54
- 4.6.2 对井油气检测分析54-57
- 4.6.3 目的层油气检测分析57-58
- 4.7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属性融合的储层预测59-74
- 5.1 主成分分析原理59-64
- 5.1.1 求主成分的方法60-61
- 5.1.2 主成分个数的确定61-62
- 5.1.3 变量的标准化62-63
- 5.1.4 样本主成分分析63-64
- 5.2 基于缝洞模型的地震属性分析64-67
- 5.3 连井剖面的地震属性分析67-68
- 5.4 研究区融合属性图68-74
- 结论与认识74-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8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国芬,孙国峰,张旭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J];新疆地质;2000年02期
2 黄绪宝,窦慧媛,刘其;人机交互校正界面平均速度方法在塔河油田的应用[J];新疆地质;2002年03期
3 本刊编辑部;;塔河油田发现12个巨型“地下油库”[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4 本刊编辑部;;塔河油田出现第一口日产超千吨油井[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5 王海峰;张行典;鬲晓宁;;压差密度仪在塔河油田的应用研究[J];石油仪器;2012年02期
6 罗荣;;塔河油田超深井测井监督模式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年10期
7 刘成根;余传斌;;探究塔河油田产液剖面测井工艺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1期
8 薄启炜;邓洪军;张建军;刘榧;;塔河油田深抽工艺与井筒储层优化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年02期
9 苏江玉;俞仁连;;对塔河油田油气成藏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10 许克明;;塔河油田单元储量动态计算方法与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涛;;塔河油田主要区块奥陶系划分及其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传刚;王铁冠;胡宗全;许化政;高金慧;周新科;张玉兰;;塔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传刚;王铁冠;胡宗全;周新科;许化政;高金慧;;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杨宇;康毅力;周文;康志宏;;水驱油特征分析方法在塔河油田4区缝洞型油藏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金之钧;;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李振宇;程业勋;潘玉玲;;在塔河油田用物探方法普查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成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仵岳奇;刘瑞林;柳建华;马勇;蔺学e,
本文编号:1082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8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