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运动变形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运动变形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地壳形变 速度场 应变场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
【摘要】:利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张渤带)及其邻区1999—2007年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运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得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和最大剪切应变率等形变场的空间变化,分析了张渤带各分段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欧亚框架,研究区内GPS速度场以SE方向运动为主;应变场以NE方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伴随着近NW方向的张性应变;整个张渤带及其邻区的高剪切变形区主要位于河北香河、文安以及唐山等三个地区。利用跨断层GPS剖面分析得到张渤带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挤压运动。华北平原块体和燕山块体的相对运动是张渤带左旋走滑的直接动力来源,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继续向北的推挤作用则是张渤带运动变形的根本动力来源,太平洋板块的作用相对较弱。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关键词】: 地壳形变 速度场 应变场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
【基金】: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科技创新主任基金(FMC2014018);中国地震局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50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2215,41272233)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引言首都圈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区内主要活动构造带为NWW走向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张渤带)[1]。张渤带总体NW走向,长约700km,断裂带倾向不一,倾角较陡,具有左旋走滑的运动方式,为新生代活动断裂[2]。张渤带自西北向东南分别由张家口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施庄断裂、孙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地壳形变与地震》1981年总目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1年04期
2 ;地壳形变与地震第1期一第4期1982年总目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04期
3 ;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年总目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年04期
4 ;地壳形变与地震 第6卷1986年 总目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6年04期
5 傅承义;地壳形变与地震[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1年01期
6 周硕愚,宋永厚,董慧凤,高文海;地震地壳形变特性的初步探索[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04期
7 李起彤;用湖平面相对变化研究湖区现代地壳形变[J];地震;1983年03期
8 ;地壳形变与地震第5卷1985年总目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5年04期
9 朱代远;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6年01期
10 陈兵,王双绪,江在森,刘文义,祝意青,张四新;甘青川交界地震强化监视区地壳形变跟踪监测与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集遐;;闽南现今地壳形变与地壳稳定性的关系[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7)[C];1991年
2 吴翼麟;;丹江口水库区贮水引起的地壳形变与地震[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3 钱生华;;地球转速变化、地壳形变与地震活动[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4 张永志;张克实;;损伤裂纹对地壳形变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何世海;;地壳形变预报地震的不确定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硕愚;吴云;陈子林;;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王雪莹;郑海刚;洪德全;刘泽民;李军辉;;郯庐带中南段地壳形变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吕弋培;廖华;苏琴;王兰;;川滇菱形块体边界的现今地壳形变[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杜方;;对川西地震重点防御区圈定中地壳形变异常依据的反思[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王双绪;;我国西部地壳形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与前景展望[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微;基于D-InSAR的杭州地区地壳形变监测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符养;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与GP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3 张林广;地壳形变的GPS监测分析与地震孕育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张贵钢;青藏东缘地壳形变特征及龙门山地区深部动力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82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8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