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敦密断裂带白垩纪两期重要的变形事件

发布时间:2017-10-25 02:16

  本文关键词:敦密断裂带白垩纪两期重要的变形事件


  更多相关文章: 敦化-密山断裂带 白垩纪 Ar/Ar测年 伸展事件 走滑-逆冲事件 郯庐断裂带


【摘要】:本文报道了敦密断裂带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和大规模走滑-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以便揭示断裂带两期变形事件的构造属性。黑龙江省密山市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加权平均年龄为132.2±1.2Ma,它是敦密断裂带经历伸展事件的冷却年龄,也是东北亚大陆边缘在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Albian期发生强烈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密山市至辽宁省清原县系列大型走滑-逆冲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揭示出在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发生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该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断裂带遭受到强烈改造,形成对冲式断裂系统。将研究区走滑-逆冲断裂与山东省郯庐断裂带中段挤压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在晚白垩世末期都发生了强烈的走滑-逆冲事件,它们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敦化-密山断裂带 白垩纪 Ar/Ar测年 伸展事件 走滑-逆冲事件 郯庐断裂带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98100) 国家“973”项目(2009CB219305)联合资助
【分类号】:P542.3
【正文快照】: 内全长1000km,向北延入俄罗斯境内。它由东西两条平行排列的主干断裂带所组成,与四平-哈尔滨断裂和佳木斯-伊1引言通断裂带(简称佳伊断裂带)共同组成了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敦化-密山断裂带(简称敦密断裂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段。地质、地学断面及幔源包体研究表明,敦密断裂带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PaulTappcnnier ,朱湘元;东亚新生代走滑挤压运动的幅度和结果[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2 周玉泉;探索走滑变形开拓找油新区[J];中国地质;1990年07期

3 张永北;龙陵—瑞丽走滑体系中段自相似结构与热液成矿定位[J];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4 张明振;付瑾平;印兴耀;;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2期

5 张智慧;刘静;许强;文力;孙杰;邢秀成;胡古月;刘延乐;;逆冲断裂的视走滑位移分析及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6 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尚培乐;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7 安天下;;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小宽断层走滑位移量恢复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1期

8 张亚敏,刘池洋,王婧韫,谌卫东,王正斌;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9 许敏;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J];世界地质;1994年03期

10 肖尚斌,高喜龙,姜在兴,谯汉生;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走滑活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进江;;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过程中走滑体系的活动历史及其地质意义[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永胜;李建国;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控制上层走滑剪切伸展的物理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郑大海;;走滑变形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含油气性特点[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肖安成;党玉琪;杨树锋;张敏;陈汉林;程晓敢;巩庆林;陈元忠;;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的变形规律:一个右旋的走滑冲断体系[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戚学祥;大型韧性走滑作用与祁连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2 陈虹;扬子地块周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英利;敦—密断裂左行走滑三维有限元模拟[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陈静;水系位错对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运动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3年

3 任瑞军;郯庐走滑与潍北凹陷发育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王凤林;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张建增;青龙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本文编号:1091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91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d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