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河断陷油源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岔路河断陷油源对比研究
【摘要】:烃源岩作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在油气的勘探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烃源岩评价,二是油源对比。岔路河断陷为盆地内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伊通地堑的北部,从南到北分别为梁家构造带、新安堡凹陷、万昌构造带、波太凹陷、搜登站构造带和孤店斜坡,断陷内含新安堡和波泥河-太平(波太)两个主要生烃凹陷。岔路河断陷的原油类型划分,以及油源对比工作对本区的勘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岔路河断陷烃源岩以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对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结合岔路河断陷的地质特征,做出了更加精细的油源对比。针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油源不明这一问题,收集整理岔路河断陷烃源岩资料,对暗泥厚度、TOC、氯仿沥青“A”、生烃势、Ro等进行重新统计,对岔路河断陷的烃源岩从有机质进行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确定有效烃源岩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展布,结果显示岔路河断陷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新安堡与波太两个凹陷。暗色泥岩在永吉组奢岭组双阳组各个层位均有发育,新安堡凹陷与波太凹陷中除永三、四段基本都达到中到好的级别,波太凹陷有机质丰度较新安堡凹陷稍低。有机质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波太比新安堡类型稍好,波太凹陷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新安堡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新安堡凹陷的生烃门限约2000m,波太凹陷生烃门限约1500m;双一、双二段多进入高成熟阶段,双三段及奢岭组多为成熟阶段,永吉组大部分未成熟。岔路河断陷原油物性分布比较分散,说明原油来源复杂,可能有多个来源,通过饱和烃、芳香烃、轻烃色谱质谱分析、轻烃和单体烃同位素等方法对岔路河断陷原油和泥岩的地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显示:昌51井万昌组凝析油有明显气洗特征,与新安堡凹陷和波太凹陷双阳组和奢岭组的单体烃同位素都不具有可比性,可能来源于新安堡凹陷的永吉组;昌5和昌2井永吉组原油数据证明波太凹陷和万昌构造带永吉组原油主要来源波太凹陷和新安堡凹陷永吉组烃源岩;昌12井奢一段原油上部原油应与奢岭组一段关系好,下部原油主要来源于下伏双阳组泥岩,昌30井区奢一段原油可能是混源的,既有双阳组烃源岩供给,又有奢一段烃源岩供给。基于成熟度、温度、压力等方面的分析对岔路河断陷西北缘凝析油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双阳组有利于形成原生型凝析油气藏,奢岭组永吉组有利于形成次生型凝析油气藏。
【关键词】:岔路河断陷 油源对比 烃源岩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创新点摘要7-10
- 前言10-18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0.2.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现状10-13
- 0.2.2 油源对比研究现状13-14
- 0.2.3 研究区域的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14-16
- 0.3.1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0.3.2 主要技术路线15-16
- 0.4 完成的工作量16-18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18-21
- 1.1 研究区基本概况18
- 1.2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18-19
- 1.3 区域地层特征19-21
- 第二章 烃源岩定性评价21-37
- 2.1 有效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22-24
- 2.1.1 暗色泥岩的统计22
- 2.1.2 双阳组暗色泥岩发育与分布22-23
- 2.1.3 奢岭组暗色泥岩发育与分布23-24
- 2.1.4 永吉组暗色泥岩发育与分布24
- 2.2 有机质丰度24-29
- 2.2.1 岔路河断陷烃源岩定性评价各指标频率25-27
- 2.2.2 岔路河断陷有机碳的分布27-29
- 2.3 有机质类型29-33
- 2.3.1 岩石热解法判断有机质类型29-30
- 2.3.2 利用干酪根显微组分判断有机质类型30-32
- 2.3.3 利用干酪根显微组分判断有机质类型32-33
- 2.4 有机质成熟度33-36
- 2.4.1 伊通盆地各断陷Ro与深度关系及Ro频率分布33-35
- 2.4.2 岔路河断陷各断陷每层位Ro成熟度分布35-36
- 2.5 烃源岩综合评价36-37
- 第三章 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37-44
- 3.1 油气分布37
- 3.2 原油的物理性质37-39
- 3.3 原油成熟度分析39-43
- 3.3.1 族组成特征分析成熟度39-40
- 3.3.2 饱和烃特征分析成熟度40
- 3.3.3 甾类和萜类分析成熟度40-41
- 3.3.4 芳烃分析成熟度41-43
- 3.4 原油成因类型43-44
- 3.4.1 Pr/Ph、Pr/nC_(17)和Ph/nC_(18)值区分母质类型43
- 3.4.2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区分母质类型43-44
- 第四章 油源对比44-60
- 4.1 油源对比的概述44
- 4.2 油源对比分析44-45
- 4.3 饱和烃色谱分析45-50
- 4.4 轻烃指标判识沉积环境50-55
- 4.4.1 试验方法及条件51-52
- 4.4.2 有机质成熟度52-53
- 4.4.3 沉积环境的判断53-55
- 4.5 甾萜类化合物55-57
- 4.6 芳香烃色谱57-58
- 4.7 单体烃同位素58-60
- 第五章 凝析油气分布预测60-65
- 5.1 岔路河凝析油60-61
- 5.2 原生型凝析油气的形成条件61-63
- 5.2.1 根据气油比确定的条件61-62
- 5.2.2 温度压力条件62-63
- 5.3 基于油气生成的凝析油气分布预测63-65
- 5.3.1 原生型凝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双阳组63-64
- 5.3.2 奢岭、永吉具有形成次生型凝析油气藏的有利条件64-65
- 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69
- 发表文章目录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剑;吴明;王绪龙;胡文tD;向宝力;孙平安;施春华;鲍海娟;;油源对比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2 卢双舫,李泰明,郭庆福,孔庆云,刘跃光;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松辽盆地西部地区油源对比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3 卢鸿,冯小杰;油源对比常规方法的使用误区[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李振广,李景坤,宋桂侠;多元统计分析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3期
5 倪春华;包建平;王鹏辉;张宝;;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研究新进展[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5期
6 高俊红;芮洪敏;孙志慧;;简述油源对比过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6期
7 周士涛;万光权;刘永康;朱卫国;刘世荣;;离子探针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3年02期
8 陈世加,付晓文,廖前进,王绪龙;中分子量烃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黄第藩;尚慧芸;;试论油源对比各类指标的理论基础及其可比性问题[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年01期
10 李晋超,黄第藩,张大江;南阳和辽河特高含蜡盆地原油中生物标记烃类和油源对比[J];地球化学;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翟常博;丁道桂;刘光祥;吕俊祥;;中扬子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集聚与油源对比[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王军;周心怀;李建平;杨波;;蓬莱9-1油田强烈生物降解原油油源对比方法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唐协华;;南鄱阳坳陷东部油源对比浅析[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宋孚庆;任冬苓;张文龙;王汇彤;;严重生物降解原油GC-MS特征及油源对比[A];200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毅;吴拓;杨俊印;;GC/MS技术在牛心坨地区油源对比中的应用[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6 郭艳琴;;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张友;周心怀;杨波;王飞龙;王军;王粤川;;沙垒田凸起东段油田群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遵敬;哈山地区二叠系油源对比及成烃演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唐峋;岔路河断陷油源对比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张瑛琦;鹿乡断陷油源对比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张辉;柴达木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1099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9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