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首山中段芨岭花岗岩体Sr-Nd-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28 12:11

  本文关键词:龙首山中段芨岭花岗岩体Sr-Nd-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早古生代 芨岭岩体 Sr-Nd-Pb同位素 岩浆源区 铀成矿 龙首山 地球化学.


【摘要】:龙首山中段芨岭早古生代花岗岩体与碱交代型铀矿化关系密切,是龙首山花岗质岩浆活动带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对芨岭岩体的成因、岩浆源区性质以及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还了解得不多.花岗岩体Sr-Nd-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期次花岗岩(早古生代第一次灰白色二长花岗岩、第二次肉红色二长花岗岩、晚古生代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的(~(87)Sr/~(86)Sr)i值均介于大陆地壳范围内(0.706~0.718),同时有(87Sr/86Sr)i均值先升后降(0.707 12→0.710 00→0.707 89)、εNd(t)均值先降后增(-7.00→-8.09→-4.65)的特征.不同期次花岗岩体tDM2均值分别为1 735.50Ma、1 814.66Ma、1 737.50Ma,接近残留地壳年龄,表明岩体的主要物质来源为古元古代龙首山群地层,并有部分幔源组分或年轻地壳物质的加入.岩体的Pb同位素比值较高,灰白色二长花岗岩的~(206)Pb/~(204)Pb=18.328~19.240,~(207)Pb/~(204)Pb=15.549~15.619,208 Pb/204 Pb=38.390~39.075,μ=9.37~9.43(平均为9.40);肉红色二长花岗岩的~(206)Pb/~(204)Pb=30.209~43.529,~(207)Pb/~(204)Pb=16.097~25.076,~(208)Pb/~(204)Pb=39.107~39.420,μ=18.47~30.24(平均为24.355);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的~(206)Pb/~(204)Pb=19.071~19.767,~(207)Pb/~(204)Pb=15.577~25.438,208Pb/204Pb=38.682~42.593,μ=9.36~9.49(平均为9.41),显示为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表明岩体的铅为混合来源但以壳源为主.Sr-Nd-Pb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钠交代岩(矿石)的(~(87)Sr/~(86)Sr)i、εNd(t)与早古生代第二次侵入的肉红色斑状二长花岗岩极为相似,在(~(87)Sr/~(86)Sr)i-εNd(t)图解投影点也吻合,表明研究区碱交代型铀成矿主要与早古生代第二次侵入有关.其他期次花岗岩体同样具有高铀背景值,表明其可能也提供了一定的铀源.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关键词】早古生代 芨岭岩体 Sr-Nd-Pb同位素 岩浆源区 铀成矿 龙首山 地球化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172079)
【分类号】:P597.3;P588.121
【正文快照】: 龙首山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内陆极具特色的成矿带之一,其西段发育有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床(红石泉矿床),东段产有世界著名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PGE硫化物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田),中段则产有典型的碱交代型铀矿床(芨岭、新水井矿床等).龙首山中段碱交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Vriend.S.P;Oosterom.M.G;Bussink.R.W;Jangen.J.B.H;刘崇民;;葡萄牙里古费地区钨-敄花岗岩中微量元素的特征[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6年08期

2 A. J. R. White;J. D. Clemens;L. T. Silver;B. W. Chappell;V. J. Wall;刘喜山;;S—型花岗岩及其在北美西南部可能缺失[J];世界地质;1987年04期

3 P.R.Simpson;JaneA.Plant;赫英;;高热花岗岩对铀成矿省形成的作用[J];国外铀金地质;1989年01期

4 敬兴辽;苏州花岗岩成因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3期

5 范春方,陈培荣;赣南不同类型花岗岩体的锆石形态群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4期

6 赵风清;参加芬兰地质考察总结(Ⅰ)——芬兰中部地块的后造山花岗岩[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2期

7 赵风清;参加芬兰地质考察总结(Ⅱ)——古元古代非造山的环斑花岗岩[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2期

8 陈必河,肖冬贵,周国祥;湖南邵阳-郴州北西向构造带花岗岩成岩与成矿[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年04期

9 赵太平;对秦岭奥长环斑花岗岩的质疑[J];地质论评;2001年05期

10 万勇泉,汪雄武,张建超;中国花岗岩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潜;;论香花岭花岗岩的成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2 吴思本;钟畅华;;广东贵东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花岗岩体的涡旋定位[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4)[C];1991年

3 卢欣祥;肖庆辉;邢优云;尉向东;孙延贵;;柴达木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时代[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蒋国豪;胡瑞忠;;江西大吉山白云母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清茶;夏斌;张玉泉;;云南勐平-大平碱性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汉林;杨树锋;吴建勇;程晓敢;肖安成;;花岗岩岩体的冲断变形—以祁连山北缘金佛寺花岗岩为例[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赫英;;渗浸花岗岩及其找矿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9—30)[C];1997年

8 齐有强;胡瑞忠;刘q,

本文编号:1108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08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d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