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细观力学的岩石热膨胀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细观力学的岩石热膨胀特性研究
【摘要】:在地热资源开采,煤炭地下气化与液化,石油地下的储存,核废料的深层处置等相关领域应用中,温度对于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对核废料的深层处置过程中,因放射性的核废料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使得围岩受热升温;热膨胀量较大的岩石受压缩;而热膨胀量小的岩石受到拉伸;彼此相互约束,从而产生热应力。其中,表征材料热膨胀量大小的热物理量——热膨胀系数,与岩石受热时所产生的热应力和热应变密切相关,所以需要确定岩石的热膨胀系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首先基于细观力学理论,对热膨胀系数进行了细观力学计算,其中理论模型可用于预测由多种矿物成分组成的岩石热膨胀系数值。然后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核磁共振、单轴压缩、超声波波速测定以及热膨胀系数的测定试验,得出了一系列岩石力学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且对岩石热损伤过程中各个参数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试验值和理论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1)对于孔隙度对岩石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试验中所测定的孔隙度在25℃~600℃内较为稳定,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板岩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峰值应力与应变随温度升高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2)各个类别的岩样热膨胀系数都在600℃左右产生了突变,这主要是由其矿物成分石英相变所引起的。石英在573℃出现了α、β两种不同的结构,从而使得其所占的体积产生一个不连续的增大值,导致热膨胀系数发生突变。(3)理论分析发现体积模量对岩石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在于其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的热膨胀系数大小关系和体积模量之间比值关系,而在25℃~600℃温度范围内,体积模量的影响只造成了2%~4%的影响,因此可以忽略不计;试验值和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关键词】:细观力学 热膨胀系数 岩石 热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目的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岩石热损伤研究概况10
- 1.2.2 岩石热膨胀系数研究概况10-13
- 1.3 岩石的热膨胀及热膨胀系数13-15
- 1.3.1 岩石的热膨胀本质13-14
- 1.3.2 岩石热膨胀的影响因素14-15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6
- 1.5 研究意义16-17
- 第2章 热膨胀系数的细观力学研究17-28
- 2.1 ESHELLBY相变问题与夹杂原理17-19
- 2.1.1 Eshellby相变问题17-18
- 2.1.2 等效夹杂原理18-19
- 2.2 岩石材料有效力学性能的计算19-25
- 2.2.1 有效力学性能与集中张量19-21
- 2.2.2 Eshelby法21-22
- 2.2.3 Mori-Tanaka方法22-23
- 2.2.4 自洽法23-24
- 2.2.5 三类均匀化方法比较24-25
- 2.3 岩石热膨胀系数的细观力学计算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热损伤对岩石热膨胀特性的影响28-61
- 3.1 岩石的热损伤28-30
- 3.1.1 岩石热损伤概念的引入28-29
- 3.1.2 岩石的热损伤机理29-30
- 3.2 岩石热损伤的影响因素30-31
- 3.3 岩石热损伤的检测技术31-32
- 3.4 岩石热膨胀特性试验的基本内容32-47
- 3.4.1 粉晶X射线衍射试验32-34
- 3.4.2 核磁共振试验34-38
- 3.4.3 单轴压缩变形试验38-40
- 3.4.4 超声波试验40-43
- 3.4.5 岩石热膨胀系数测定试验43-47
-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47-60
- 3.5.1 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47
- 3.5.2 孔隙度对热膨胀特性的影响分析47-51
- 3.5.3 杨氏模量对热膨胀特性的影响分析51-55
- 3.5.4 泊松比对热膨胀特性的影响分析55-56
- 3.5.5 岩石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分析56-59
- 3.5.6 相变对于热膨胀特性的影响分析59-60
- 3.6 本章总结60-61
- 第4章 岩石热膨胀系数的细观力学分析61-66
- 4.1 体积模量对岩石热膨胀系数的影响61-63
- 4.2 热膨胀系数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63-65
- 4.3 本章总结65-66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6-67
- 5.1 结论66
- 5.2 展望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3
- 附录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亚武,赵震英,朱以文;岩石材料破坏形式的分叉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7期
2 黄理兴,陈奕柏;我国岩石动力学研究状况与发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3 李宏松;刘成禹;张晓彤;;两种岩石材料表面剥落特征及形成机制差异性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4 李明田;李术才;杨磊;张宁;;类岩石材料中表面裂纹扩展模式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9年01期
5 衣永亮;曹平;蒲成志;;静载下预制裂隙类岩石材料断裂实验与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谢和平;陈至达;;岩石断裂的微观机理分析[J];煤炭学报;1989年02期
7 韦港,任汉玲;岩石非线性强度方程及其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5期
8 曾亚武;岩石材料变形的稳定性分析及破坏形式的分叉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9 曾亚武,朱以文;岩石材料的剪切破坏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刘立,邱贤德;复合岩石微空隙与演化及加载实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亚武;赵震英;陶振宇;;岩石材料的分叉和稳定性[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孙钧;潘鼎元;;岩石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3 黄理兴;陈奕柏;;我国岩石动力学研究状况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雷冬;余快;李昂;邵国建;任青文;;岩石材料全场变形测量和损伤应变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俞茂宏;昝月稳;张永强;胡小荣;;岩石材料模型发展100年回顾[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黎立云;车法星;刘大安;;类岩石材料多裂纹模型破坏分析[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银平;王元汉;;压缩荷载下岩石中的单翼滑动裂纹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吉坤;;基于流固耦合的岩石细观破坏分析[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杜春志;刘卫群;茅献彪;;非协调数值方法及岩石材料脆断研究综述[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尤明庆;苏承东;申江;;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与动态参数[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一 凡;为使建筑物坚如岩石[N];中国质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谷新保;近场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岩石类材料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李宏松;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清;爆炸致裂的岩石动态力学行为与断裂控制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4 郭少华;岩石类材料压缩断裂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晗;动态荷载下岩石裂纹的扩张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翔凯;表镶CBN钻头研制及其岩石钻进负载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丁严昊;螺旋型取芯钻头岩石钻进负载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白象元;应力波作用下脆性材料破坏过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金浩;岩石材料损伤—断裂转换实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李晨;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的岩石渗透性试验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7 彭秋凡;加卸荷条件下岩石浆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瑞;基于细观力学的岩石热膨胀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王志;岩石高温剪切(含Ⅱ型和Ⅲ型)断裂特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文冰;层理岩石声学特性及其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特征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1109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09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