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眉山市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29 07:01

  本文关键词:眉山市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彭山区 地下水 指标体系 承载力


【摘要】:地下水资源作为眉山市彭山区极为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合理加以开发,加强保护,以提供更多的水量,并做到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彭山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城镇化比例提高、城市建设等一系列的发展带来了资源环境的改变,其中,地下水资源问题正在恶化,部分地区已经超出承受范围,对居民生活、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了严重阻碍。本文以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资源环境为研究基础,从资源与环境的本底条件出发,探究资源环境所处的现状情况,并分析计算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质背景等方面因素,通过数据整理、理论研究等方法建立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和熵权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将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的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对眉山市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各指标的单项评价及综合评价分析。本文针对眉山市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主要得到以下进展:(1)对眉山市彭山区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阐述,地下水按岩性及赋存方式、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并对本次评价指标数据值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确定,及相关资源量依次进行详细计算。(2)根据根据彭山区的基本情况和地下水资源现状,以平原松散岩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和丘陵低山风化带裂隙水水文地质区为背景,筛选出适应彭山区尺度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C1)、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C2)、水环境容量(C3)、生活用水量(C4)、工业用水量(C5)、农田灌溉用水量(C6)、生态环境用水量(C7)、万元GDP废水排放量(C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9)、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C10)和地下水资源利用潜力(C11)等11项评价指标,构建对应于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3)分别运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将结果进行加权平均,进行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状态在各评价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丘陵低山区地下水资源问题较为突出,承载力均表现为超载状态(义和乡、谢家镇、公义镇、牧马镇、锦江乡、江口镇、黄丰镇、保胜乡),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承载力状态表现为均衡或盈余状态(彭溪镇、凤鸣镇、武阳镇、观音镇、青龙镇)。(4)彭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利用不高,水环境呈逐渐恶劣趋势,水质的严重污染,地下水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机制不成熟,丘陵低山区地下水资源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得到及时的重视和改善。
【关键词】:彭山区 地下水 指标体系 承载力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9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3
  • 1.1.1 选题依据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14-15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15-17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9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7
  • 1.3.2 技术路线17-19
  •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19-35
  •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19-20
  • 2.2 气象水文20-23
  • 2.2.1 气象要素特征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20-22
  • 2.2.2 水文22-23
  • 2.3 地形地貌23-31
  • 2.4 地层岩性31-33
  • 2.5 地质构造33-34
  •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34-35
  • 第3章 水文地质条件35-40
  • 3.1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35-36
  • 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36-37
  • 3.3 地下水动态特征37-38
  • 3.4 水文地质分区38-40
  • 第4章 彭山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40-62
  • 4.1 地下水资源量的基本概念及分类40-41
  • 4.2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41-55
  • 4.2.1 计算原则与方法41
  • 4.2.2 计算分区41-43
  • 4.2.3 参数确定43-46
  • 4.2.4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46-51
  • 4.2.5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51-55
  • 4.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55-61
  • 4.3.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55
  • 4.3.2 供水现状55-56
  • 4.3.3 研究区水资源利用现状56-58
  • 4.3.4 研究区环境水文地质58-61
  • 4.4 小节61-62
  • 第5章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2-71
  • 5.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62-63
  • 5.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62
  • 5.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特性62-63
  • 5.1.3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63
  • 5.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63-66
  • 5.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63-65
  • 5.2.2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65-66
  • 5.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66-71
  • 5.3.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标设计66-68
  • 5.3.2 单项指标的计算68-71
  • 第6章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71-106
  • 6.1 评价单元划分71-72
  • 6.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72-82
  • 6.2.1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处理72-73
  • 6.2.2 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权重73-76
  • 6.2.3 熵权法确定权重76-81
  • 6.2.4 权重计算结果81-82
  • 6.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单项指标评价82-101
  • 6.3.1 单项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82-86
  • 6.3.2 承载本底评价结果及分析86-90
  • 6.3.3 承载状态评价结果及分析90-99
  • 6.3.4 承载潜力评价结果及分析99-101
  • 6.4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101-106
  • 结论及建议106-108
  • 结论106-107
  • 建议107-108
  • 致谢108-110
  • 参考文献110-113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士钧,王庆莹;地下水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探讨[J];贵州地质;2000年01期

2 马元s,

本文编号:1111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11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