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准噶尔玛依勒地区枕状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本文关键词:西准噶尔玛依勒地区枕状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洋岛玄武岩 地幔柱 地球化学 西准噶尔 中亚造山带
【摘要】:通过对造山带内洋岛玄武岩的时代及地球化学性质研究,不仅可以进行古海山/大洋高原的识别,而且还可以进行古洋盆演化及古构造格局恢复。笔者等最新在西准噶尔玛依勒山北侧识别出一套枕状玄武岩,其与火山碎屑岩、硅质岩共生。枕状玄武岩斜长石微晶普遍发育中空骸晶结构,是在水下熔岩急剧萃冷条件下迅速结晶的产物。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枕状玄武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7.2±2.2Ma,该年龄的获得填补了志留纪碱性玄武岩的空白。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玛依勒枕状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中等Si O2(44.89%~47.81%),高Ti O2(3.28%~4.12%)及P2O5(0.50%~0.70%),低Mg O(3.49%~6.79%),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为明显((La/Yb)N=5.5~7.3),无明显Eu异常(Eu/Eu*=0.96~1.06),相对富集Rb、Th、U,亏损Ba、K、Sr,没有明显Nb、Ta负异常,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极其相似。微量元素含量及反映源区性质的比值表明,枕状玄武岩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主要组成为尖晶石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并发生了5%±的部分熔融,其形成于大洋板内与地幔柱有关的海山/大洋岛屿环境。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西准噶尔乃至古亚洲洋在中古生代洋内俯冲的同时,大洋板内可能存在地幔柱活动。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洋岛玄武岩 地幔柱 地球化学 西准噶尔 中亚造山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30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10827153506;310827153407;2014G1271058)联合资助
【分类号】:P588.145;P597.3
【正文快照】: 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7100542.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541.Earth ScienceResources College,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China2.Key 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Focused Magmatism and Giant Ore Deposits,MLR,Xi’an 710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红;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J];地学前缘;2001年03期
2 贺世杰,郭锋;地幔柱的识别和演化研究述评[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3 王登红,李建康,刘峰,陈振宇;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4 李建康,王登红;峨眉地幔柱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5 Gillian R. Foulger;地幔柱:为什么现在怀疑?[J];科学通报;2005年17期
6 徐义刚;何斌;黄小龙;罗震宇;朱丹;马金龙;邵辉;;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7 童航寿;;华南地幔柱构造与成矿[J];铀矿地质;2010年02期
8 李东卓;;地幔柱形态,源区及构造理论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1年03期
9 李晖;朱貌贤;;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李宏博;张招崇;李永生;汪云峰;;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J];地质论评;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业;石耀霖;杨晓松;;地幔柱柱尾结构及其对地幔柱演化的意义[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登红;;关于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3 李建康;;峨眉地幔柱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4 雷建设;赵大鹏;李志雄;;海南地幔柱的新的成像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登红;;地幔柱的识别及其在大规模成矿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童航寿;田建吉;;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及其成矿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程华冬;黄金水;;地幔底部化学层高生热率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金水;钟世杰;;地幔中的多尺度对流与板块模型的物理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招崇;周刚;王福生;柴凤梅;闫升好;;地幔柱型苦橄岩和弧型苦橄岩的特征比较[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陈建业;石耀霖;杨晓松;;地幔柱柱尾结构及其对地幔柱演化的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歆涔;书写新的“地心游记”[N];中国矿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宏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动力学: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及沉积地层学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余星;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与深部地质作用[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晓青;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的地幔柱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林瑶;峨眉山苦橄岩岩石地球化学及流体组成对地幔柱岩浆来源的制约[D];兰州大学;2014年
3 裘碧波;藏东南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新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吕劲松;滇西北晚二叠世玄武岩成因及地幔柱岩浆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1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1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