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油田寺崾岘区块长6油藏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31 03:22
本文关键词:志丹油田寺崾岘区块长6油藏评价
【摘要】:寺崾岘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的志丹县境内。主要含油层位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目前该区域地质研究程度低,储量未落实,试验开发井组注采不对应,开发效果差。论文应用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在对油藏地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落实地质储量,对开发井组进行动态评价,制定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区长6油藏主要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亚油层组,主力油层长61、长62储层砂体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岩石类型为细粒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以粒间孔为主,为典型的特地孔-超低渗储层,具有中等偏弱水敏、弱酸敏、弱速敏、强盐敏的特性。油藏类型主要为弹性驱岩性油藏。采用容积法计算,长6油层叠合含油面积为26.47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1143.95×104t,标定注水开发采收率为15.64%。经油藏工程论证,优化注采井网为菱形反九点井网,排距为150m,井距为500m,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7.56Mpa,最小合理流压是1.79Mpa,合理的注采比是1.2,合理的采油速度和采液速度分别是0.53%、1.18%。通过以上对长6油藏的系统的开发地质研究,为该区下一步的开发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寺崾岘地区 长6油藏 储量计算 注水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9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9-11
- 1.3.1 研究内容9-10
- 1.3.2 技术路线10-11
- 1.4 完成的工作量11-12
- 第二章 油田概况12-25
- 2.1 区域地质概况12
- 2.2 勘探开发历程12-13
- 2.3 油层发育特征13-21
- 2.3.1 油层特征13-14
- 2.3.2 油层组划分与对比14-15
- 2.3.3 各油层组划分结果15-21
- 2.4 构造特征21-25
- 第三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研究25-38
- 3.1 沉积类型25-26
- 3.1.1 水下分流河道25
- 3.1.2 分流间湾25-26
- 3.2 单井相分析26-28
- 3.3 研究区连井剖面分析28-29
- 3.4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29-33
- 3.5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33-38
- 第四章 储层特征38-64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38-43
- 4.1.1 岩石学特征38-39
- 4.1.2 成岩作用39-43
- 4.2 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43-46
- 4.2.1 孔隙类型43-45
- 4.2.2 孔隙结构45-46
- 4.3 储层物性46-47
- 4.4 储层非均质性47-60
- 4.4.1 平面非均质性47-56
- 4.4.2 层间非均质性56-57
- 4.4.3 层内非均质性57-60
- 4.5 储层裂缝特征60-61
- 4.5.1 露头天然裂缝特征60
- 4.5.2 岩心裂缝特征60
- 4.5.3 人工裂缝特征60-61
- 4.6 储层敏感性及润湿性61-64
- 4.6.1 敏感性61-62
- 4.6.2 润湿性62-64
- 第五章 油藏特征及储量计算64-75
- 5.1 油藏类型64-65
- 5.2 油藏压力与温度65-66
- 5.3 流体性质66
- 5.3.1 原油性质66
- 5.3.2 油田水性质66
- 5.4 测井解释模型及有效厚度下限标准66-69
- 5.4.1 有效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66-67
- 5.4.2 有效厚度下限标准67-69
- 5.5 储量计算69-75
- 5.5.1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69-73
- 5.5.2 储量计算结果73-75
- 第六章 油藏开发动态评价75-79
- 6.1 试油试采特征75
- 6.2 开发原则75-76
- 6.3 注水开发可行性分析76-77
- 6.3.1 油层连通性76-77
- 6.3.2 储层敏感性77
- 6.4 采收率及可采储量计算77-79
- 6.4.1 水驱砂岩油藏经验公式预测采收率77-78
- 6.4.2 指数递减法预测采收率78
- 6.4.3 采收率的综合标定78-79
- 第七章 注水开发技术政策论证79-88
- 7.1 井网优化设计79-82
- 7.1.1 设计原则79
- 7.1.2 储层分类79
- 7.1.3 特低渗透油藏采用的主要井网形式79-80
- 7.1.4 合理井网密度及合理井距80-82
- 7.2 压力系统优化82-85
- 7.2.1 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82-83
- 7.2.2 采油井合理流动压力界限研究83-84
- 7.2.3 合理注水压力系统界限研究84-85
- 7.3 合理注采比和采油速度设计85-88
- 7.3.1 合理注采比85-87
- 7.3.2 合理采油采液速度87-88
- 认识与结论88-89
- 参考文献89-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1-92
- 致谢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琛;余保海;李俊;胡伟;;改善水驱效果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4年03期
2 程俊;李红;雷川;;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3年01期
3 王岚;邹才能;林潼;刘伟;;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环境及成岩相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5期
4 王建民;李文厚;任占利;党保雄;刘艳丽;;陕北志丹地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矿物岩石;2011年02期
5 王华;柳益群;陈魏巍;付迪;白清华;;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马强;屈红军;严耀祖;胡春花;白国娟;;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J];沉积学报;2009年03期
7 蔺宏斌;侯明才;陈洪德;董桂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8 赵惊蜇;闫林;孙卫;梁晓伟;解伟;;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9 朱广社;罗建强;冯立勇;;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地质与资源;2006年02期
10 郝世彦;李旦;;志丹油田义正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石油地质特征[J];西北地质;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120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2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