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茅口组两期流体叠合控制下的白云石化模式
本文关键词:川中地区茅口组两期流体叠合控制下的白云石化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川中地区 下二叠统 茅口组 岩相学特征 地化分析 白云石化流体 白云石化模式
【摘要】:岩相学特征、地化分析揭示:川中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存在三种白云石:1平直晶面细晶白云石(δ13CPDB=3.06‰,δ18OPDB=-6.81‰;Fe:1×10-6,Mn:未检出,Sr:150×10-6);2非平直晶面粗晶鞍状白云石(δ13CPDB=3.22‰,δ18OPDB=-7.82‰;Fe:149×10-6,Mn:185×10-6,Sr:85×10-6);3非平直晶面细晶白云石(δ13CPDB=3.49‰,δ18OPDB=-9.45‰;Th=123℃,S=133~139‰Na Cl;Fe:58×10-6,Mn:59×10-6,Sr:76×10-6)。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两期白云石化流体:1早期压实作用形成的埋藏白云石化流体(T=37.4℃;S=29.8‰Na Cl);2晚期受构造控制的热液白云石化流体(Th=114.8℃;S=153~226‰Na Cl)。明确了三种白云石的成因:平直晶面细晶白云石是由早期埋藏流体交代泥晶基质形成的;非平直晶面细晶白云石是平直晶面细晶白云石在受到热液流体改造后所形成的;而非平直晶面粗晶鞍状白云石则是由热液流体直接沉淀出的。基于研究结果建立了相应的白云化模式。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天然气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事业部;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下二叠统 茅口组 岩相学特征 地化分析 白云石化流体 白云石化模式
【分类号】:P588.245
【正文快照】: 0引言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茅口组发育多套白云岩,其成因研究存在诸多分歧,如张荫本[1]的混合水成因说、何幼斌[2]的埋藏成因说、舒晓辉[3]的构造热液成因说和金振奎[4]的玄武岩淋滤成因说,然而这些研究都欠缺足够的地化或岩相学证据,并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和川西南,对于川中地区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力;;陕西秦岭泥盆纪地层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石化岩石[J];陕西地质;1988年01期
2 王茂林;周进高;陈冬霞;郝毅;彭辉界;汪超;蒋玉婷;谢明贤;;白云石成因模式的研究进展及其适用性探讨[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2期
3 贾蓉芬,刘德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白云石化与有机质赋存关系[J];科学通报;2000年S1期
4 王瑞久,王怀颖;太原西山中奥陶统脱白云石化定量研究[J];中国岩溶;1984年02期
5 杨万容,杨长庚,沈建伟;湖南慈利晚二叠世长兴期珊瑚礁白云石化及其成岩环境[J];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6 陈更生,曾伟,杨雨,杨天泉,王兴志;川东北部飞仙关组白云石化成因探讨[J];天然气工业;2005年04期
7 赫云兰;刘波;秦善;;白云石化机理与白云岩成因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强子同;文应初;雷卞军;张帆;王生海;卢卫平;;川东鄂西上二叠统生物礁白云石化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1年03期
9 强子同,文应初,雷卞军,张帆,王生海,卢卫平;川东鄂西上二叠统生物礁白云石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J];地球化学;1992年02期
10 郑兴平;寿建峰;朱国华;沈安江;;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的白云石化及其储集意义[J];海相油气地质;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长庚;;晚期成岩的埋藏白云石化与有关矿产[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范玉须;方维萱;郭玉乾;;陕西双王金矿围岩蚀变类型与特征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1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分会场[C];2013年
,本文编号:1121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2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