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东段早侏罗世霞岚辉长岩和温公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本文关键词:南岭东段早侏罗世霞岚辉长岩和温公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南岭构造带 温公A型花岗岩和霞岚辉长岩 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域 早侏罗世 陆内伸展
【摘要】:华南陆块东南部强烈的中生代岩浆活动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但关于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时限至今存在争议。此外,华南东南部205-190 Ma的岩浆记录较少,如何有效地识别出早侏罗世岩浆岩并加以研究对限制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时限和理解早侏罗世的构造背景具重要意义。南岭地区是研究两大构造域转换过程的关键地区,也是研究华南陆块东南部早侏罗世岩浆岩的理想场所。本学位论文选取南岭地区东段的霞岚辉长岩体和温公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考察、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元素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探究这些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时限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进展有:1)霞岚岩体的岩性主要为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温公岩体的岩性为黑云母角闪花岗岩。SI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得出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90.6±1.3 Ma和197.2±1.8 Ma,而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得出温公岩体的结晶年龄为196.9±4.4 Ma;2)霞岚橄榄辉长岩的SiO_2含量变化小(47.11-48.75 wt.%),而Al2O3含量变化较大(10.84-16.64 wt.%),具高MgO含量(Mg#=75-76),低TiO_2含量(0.36-0.50%)。橄榄辉长岩样品明显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显著的Eu、Ba、Sr正异常和Nb-Ta、Ti负异常,(La/Sm)CN=0.75~1.03,类似于N-MORB。此外,橄榄辉长岩样品具高La/Nb、Ba/Nb、Zr/Nb和低Nb/Th比值,具类似弧岩浆的特征。橄榄辉长岩与区域上早新元古代具N-MORB特征的基性岩具相同的同位素特征,推测其源区为受过新元古代俯冲作用交代过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其类似弧岩浆的特征是继承了源区的特征所致,而并非形成于岛弧环境。而角闪辉长岩的SiO_2含量变化大(47.14-56.13 wt.%),Al2O3含量变化范围为14.58-16.25 wt.%,具较低MgO(Mg#=47-64)和较高TiO_2(1.24-2.12 wt.%)的特征。角闪辉长岩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Eu异常较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弱亏损高场强元素。部分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华南中晚侏罗世玄武质岩石的特征,而其它样品类似于E-MORB。结合角闪辉长岩具较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推测其是软流圈与岩石圈物质的同比例混熔作用的产物。角闪辉长岩不具弧岩浆的特征,说明其不可能形成于岛弧环境,而更可能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3)温公花岗岩具富硅(69.22~76.42 wt.%)、高钾(3.81~4.59 wt.%)和低CaO(0.17~1.96 wt.%)等特征。此外,样品具高Rb、REE和Y含量,高FeOt/MgO、10000*Ga/Al比值和(Zr+Nb+Ce+Y)含量,Y/Nb大于1.2,属于典型的A2型花岗岩。温公A型花岗岩具高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类似于区域上早古生代基性岩的同位素组成,推测其来源于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该基性下地壳很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4)华南东南部中生代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229~215 Ma)、侏罗纪(197~152 Ma)和白垩纪(136~92 Ma)。三期A型花岗岩具完全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期A型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完全不同。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构造域,而白垩纪A型花岗岩主要受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华南东南部A型花岗岩不发育,推测侏罗纪A型花岗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构造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陆内伸展环境。温公A型花岗岩是区域内最早的侏罗纪A型花岗岩,因此推测古特提斯构造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可能开始于早侏罗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88.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赵志丹,王立全,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研究近况[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2 王德滋;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3 洪大卫;王涛;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J];地质论评;2007年S1期
4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J];岩石学报;2008年10期
5 邵其东;钱元明;吴登晨;;花岗岩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10期
6 王宠;;关于福建后侏罗纪的两种花岗岩相的简介[J];地质学报;1956年01期
7 Л.В.Таусон ,田华振;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类型[J];地质地球化学;1975年01期
8 张之平;;陕西秦岭地槽区花岗岩成因及成矿问题浅见[J];西北地质;1978年05期
9 S.Suensilpong;P.Putthapiban;N.Mantagit;王志泰;;含锡花岗岩的某些特征及其与构造条件的关系[J];云南地质;1982年02期
10 ;陕西省花岗岩类研究成果评审验收[J];陕西地质;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赵志丹;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的初步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聂凤军;裴荣富;吴良士;张洪涛;;内蒙古中南部古陆边缘花岗岩类及其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2年
4 权恒;;内蒙古东部黄岗地区花岗岩类型及锡矿[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5 王玉太;史明魁;谭运金;张传荣;;南岭地区含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演化特点[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C];1980年
6 ;中国花岗岩类化学元素丰度(2008年出版专著)[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李承东;;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旗;王焰;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树锋;陈汉林;陈芙蓉;竺国强;姜继双;;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磁性特征及地质意义[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竺国强;;高温高压下华南两类花岗岩的波速特征及构造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殿华;袁奎荣把名字刻在花岗岩上的地质学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2 博雅;花岗岩类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有本质差别[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科强;浙西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施彬;东昆仑黑海地区加里东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周洁;江南造山带东段含钨花岗岩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彭花明;江西大湖塘钨矿含矿花岗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叶张煌;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禹丽;三江腾冲—保山地块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郭春丽;赣南崇义—上犹地区与成矿有关中生代花岗岩类的研究及对南岭地区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探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李永军;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D];长安大学;2005年
9 庞振山;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白宪洲;滇西龙陵地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成矿作用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志才;滇西龙陵象达—平达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罗刚;赣西北花山洞钨矿隐伏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安永龙;中祁连中段丹德尔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隆隆;内蒙古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区花岗岩类岩体时空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刘跃;胶东早白垩世早期新城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贡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李世民;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过程:西羌塘地块晚侏罗世岩浆岩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虹;内蒙古阿拉善巴音诺尔公一带二叠纪侵入岩地质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魏娟娟;北武夷龙头岗—王坞铜多金属矿田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王U,
本文编号:1171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7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