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碳酸盐缓坡双颗粒滩沉积模式及储层成因

发布时间:2017-11-13 12:21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碳酸盐缓坡双颗粒滩沉积模式及储层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盆地及周缘 早寒武世 碳酸盐缓坡 双颗粒滩 沉积模式 孔隙—蜂窝状孔洞型 岩溶储集层


【摘要】: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为剖析其沉积模式及储层成因,通过地质构造、沉积背景和沉积相综合研究与岩相古地理编图,发现自川西向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依次发育后缓坡混积潮坪、内/浅缓坡颗粒滩(上滩)—滩间海(洼地)、内缓坡台凹开阔较深水海湾→蒸发o_湖→蒸发潮坪、中缓坡风暴岩—障壁滩—丘滩(下滩)以及外缓坡—盆地相,并据此归纳总结出龙王庙组碳酸盐缓坡双颗粒滩沉积模式:1该模式以万州—宜宾台凹为轴,两侧古地貌高地水体浅、能量强而对称发育双颗粒滩,较之于经典模式,该模式新增了环绕古隆起发育的上滩,分布面积达8×10~4 km~2;2上滩沉积时所处古地貌位置最高、水体能量最强而滩体规模大,同生—准同生干热期、湿热期分别更易白云石化和遭受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尤其是得益于毗邻加里东—早海西期剥蚀尖灭线而更易遭受后表生期多期岩溶作用,因而规模优质储层更为发育;3多期大气淡水淋滤使得颗粒岩粒间孔和蠕形动物铸模孔溶蚀扩大,并叠加构造作用,从而形成颗粒滩相控、多旋回层状—准层状、裂缝—孔隙、蜂窝状孔洞型岩溶储层。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专项“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含油气评价及勘探配套技术研究”(编号:2012ZD01)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持续立项,系统开展了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含油气评价及勘探配套技术研究,其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碳酸盐缓坡双颗粒滩沉积模式的建立与颗粒滩相控、孔隙—蜂窝状孔洞型储层的发现,助推了大气田的发现。2012年9月,在磨溪8井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祥化;中国东部晚震旦—早寒武世含磷建造分析和聚磷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1983年02期

2 张善文,隋风贵,王永诗;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陡岸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3 葛宝勋;第一讲 沉积环境、相和沉积模式[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5年02期

4 吴德云,张国防,刘崇禧;从大布苏湖近代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我国含盐湖盆的沉积模式与油气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3期

5 吕明;莺-琼盆地低位沉积模式的新探讨[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2年04期

6 王文龙;;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方法及其沉积模式的建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07期

7 骆学全;;湘西磷块岩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J];岩相古地理;1993年03期

8 安作相;中国陆相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1995年01期

9 方超;;密井网条件下高台子油层沉积模式再认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0期

10 金克林;《砂岩沉积模式与能源矿产勘探》简介[J];中国煤田地质;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姜在兴;;中国东部新近系沉积模式的再认识[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延杰;王兆峰;;巨厚砂泥互层储集体沉积模式及相控建模[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昌民;侯国伟;樊中海;王振奇;张尚锋;王国鹏;;赵凹油田安棚区核三下段沉积模式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钟蓉;陈钟惠;傅泽明;杨年厚;;贺兰山北段葫鲁斯太煤矿区山西组中、下部沉积相与沉积模式[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3)[C];1982年

5 马庚杰;刘国范;刘伟,

本文编号:1180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80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