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6-10-06 12:07

  本文关键词:滇西北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昆明理工大学》 2010年

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钱晶  

【摘要】:研究区域受安宁河断裂与则木河断裂围限,而安宁河断陷槽地区是现代地壳活动带,继承并发展了海西-印支期攀西古裂谷的特征,构造格局错综复杂,新构造块断裂差异复活运动显著,显示为强烈断陷带、地温增高带与地震活动带,造成本区结构多样、演化各异、活动强烈、地震频发。而区域稳定性评价正是根据对赋存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活动历史记录的分析,提炼出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评估各分区的稳定性等级。既能准确、明了地反映区域地质灾害活动现状和发展趋势,又能高度地概括和预测地质灾害对人类和财产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因此,进行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估、完善场地环境工程地质评价对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在总结攀西裂谷地区地质作用演化历史与新构造运动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从模糊评价理论入手,建立了新基地场区稳定性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定量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于评价结果的隶属关系。文章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1)着重对现有攀西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新构造运动特征、深断裂特征以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总结,收集攀西地区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震资料、以提取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所需基本数据。 (2)总结前人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模糊数学的应用,根据新基地所在攀西裂谷的地质环境选取稳定性影响因子,并科学分配其权重。再根据权重集合与评价模糊集合给出评价指标及给定指数。 (3)利用MapGIS设计评价系统,将系统划分为数据管理模块、稳定性评价模块、统计模块三个模块;将待评区划分成待评单元。依据地质条件、勘察资料对每个待评单元的稳定性影响因子进行打分,从而完成评价因子对于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确定。 (4)基于隶属度函数的基本方程,以分区稳定性评价指标为基础和手段,编制稳定等级隶属度计算程序,应用Matlab软件对分区隶属度计算。以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工程为实例进行验证计算。 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结论:新基地场区整体稳定性较差,较不稳定区域与不稳定区域面积之和为63%。通过隶属度计算,反映出各种稳定性影响因素中,造成不稳定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地震作用;其次是断裂活动性作用。 同时,在运用GIS软件完成评估的过程中,也面对着影响因素的对比与作用定量化研究、栅格单元反映的条件与结果偏于理想化等难题,这都有待在今后得工作中进一步地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5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维洲,吴玉宝;攀西裂谷带及其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2 陈琦,王平;攀西裂谷的多期活动性及其深部地质意义[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刘福辉;康滇地轴中段基底构造特征兼谈安宁河深断裂的形成时代[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4 蒋良文,王士天,王运生,李渝生;川西北断块东部区域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安欧,高国宝;安宁河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J];地震;1996年03期

6 周伟;李延兴;张静华;张中伏;;川滇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2期

7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赖明惠,黄一平;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8 申重阳,王琪,吴云,游新兆,甘家思,杨少敏;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运动模型的GPS数据反演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9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10 陈桂华;徐锡伟;闻学泽;王亚丽;;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运动学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J];地震地质;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长富;滇西北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2 相建华;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长安大学;2004年

3 肖东升;贵州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王涛;胶州湾地区工程地质稳定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王丽瑛;天津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贵;王宁;夏建国;;川西北地震多发区东部地震特点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朱佳君;陈龙珠;史健勇;;基于GIS的校园火灾应急系统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3 杨开云;刘云;王亮;;基于熵权的模糊评价模型在建筑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4 孙昊;钱永久;樊启武;;拱桥加固方案的模糊层次比较优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5 袁启旺;佘跃心;;地基液化评价的模糊不确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6 杨林国,姜印平;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模糊综合评判[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赵海燕;傅珺;;基于灰色模糊理论大型商场火灾风险可靠性的评价研究[J];安防科技;2009年04期

8 钟小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电缆火灾危险性评价[J];安防科技;2010年03期

9 方天申;弦n维振动的模糊关系矩阵描述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赵艳平;胡学钢;丁亚明;;模糊优选教材算法的研究与设计[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鹏;宋传中;;安徽两淮地区采矿塌陷灾害研究与生态保护措施[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José Badal;;An overview of the earth crust under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霍光杰;冯全洲;褚加计;陈广东;;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关键技术方法探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4 高翔;田俊峰;;西部金属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邱海军;;降水型与地震型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敏感性对比分析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秦勇;仇宁海;蔡国强;贾利民;;轨道交通安全系统动态时空建模方法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伟;张来斌;万波;;基于改进多级可拓评价模型的输油泵机组安全评价[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严珍珍;石耀霖;杨长春;吴忠良;张怀;;川西地区强地面运动的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9 李鹏翔;赵清;;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5S管理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陶丽娜;唐胜传;陈谦应;;基于SuperMap GIS的公路边坡支护设计系统[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桃迎;交通领域中的聚类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周骏;多孔介质中胶体行为及其影响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石云龙;基于CAS理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赵海波;cdma2000 1xEV-DO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杨洁;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郭利刚;我国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黄健;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巧;基于减灾理念下的温黄平原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段守军;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媛;基于灰关联及其预测的煤矿安全管理及事故预警方法[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贾东芳;离散模型下的美式期权定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单文娟;铝电解槽焙烧与启动过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焯;基于模糊理论的尾矿坝安全现状综合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明;深井底板突水判别和预测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黄爱芳;煤炭企业固定资产运行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严晶晶;童装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尹霞;汽车动态称重数据预处理及模糊补偿算法设计[D];郑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肖虹;川西盐源推覆构造的探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2 傅维洲,吴玉宝;攀西裂谷带及其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3 陈琦,王平;攀西裂谷的多期活动性及其深部地质意义[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4 傅维洲,贺日政,邱虎;川滇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与地震分布[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朱介寿,曹家敏,刘舜化,蒋国芳,余敏,蒋华琳;用人工地震初探川西地区的地壳结构[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6 吴根耀;攀枝花-西昌古裂谷晚古生代的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7 赵继林,胡建国,李毓麟;川滇断块的现代地壳运动[J];测绘通报;1998年12期

8 徐贵忠,周瑞,闫臻,佘宏全,王艺芬,杨茂森,李兵;论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4期

9 李峰,薛传东;滇西北新生代以来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环境影响[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年02期

10 陈智梁,刘宇平,赵济湘,张选阳,唐文清,RobertW.King,B.ClarkBurchfiel,LeighH.Royden,沈凤;青藏高原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J];中国地质;199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凯英;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与断层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异戈;《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理论与方法》一书即将出版发行[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5期

2 田德培,王兰化,王丽瑛;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5年01期

3 李同录;长江三峡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1年03期

4 刘金全;闽南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J];福建地质;1995年02期

5 吴树仁.陈庆宣,孙叶;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6 柴建峰,朱时杰,伍法权,常中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与趋势[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7 胡海涛,殷跃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安全岛”理论及方法[J];地学前缘;1996年01期

8 刘传正;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核电站选址核废料处置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年02期

9 许再良,李国和,许兆义,张永军;鲁南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胶新铁路地质选线[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10 殷跃平;范宏喜;;灾后重建要加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驹;徐国庆;金远新;陈伟明;郭永海;杨天笑;;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2 李兴唐;向祖庭;黄作光;刘忠山;吴迪忠;;华南沿海区域地壳稳定性与深断裂[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3 ;西南三江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分区图[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4 李长辉;;南水北调西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思路和地壳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块断作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5 殷跃平;何永金;黄毓明;;福州市马尾开发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模式识别评价[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徐国庆;;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有关的活动构造的时限问题[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朱广菁;[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滕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范宏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宗合;[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5 钟和;[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 杨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殷跃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CRUSTAB)[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2 刘传正;重大工程选址的“安全岛”多级逼近与优选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3 胡道功;清江流域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长富;滇西北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2 韩涛;平武附近地区地应力场及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钱晶;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相建华;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长安大学;2004年

5 何宝夫;金沙江丽江段五至七级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6 赵德军;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肖东升;贵州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谢天;库车坳陷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新疆大学;2005年

9 王振华;超大型电厂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其场地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刘维亮;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滇西北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1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