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安大学》 2011年
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安海波
【摘要】:华北平原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目前已成为我国继汾渭盆地之后又一个地裂缝灾害严重的地区。华北平原地裂缝的广泛出现对各类工程建筑物、地下管线工程、农业灌溉设施等造成直接破坏,还制约了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等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项工作。因此,开展地裂缝的成因模式和致灾机理研究,为工程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预防地裂缝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对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制形成以下主要认识: 1)华北平原地裂缝优势走向主要集中在NW85°、NW55°、NE5°、NE30°和NE600等几个方向,与华北平原的活动断裂的几个总体走向的成组性特征具有明显的对应性与一致性; 2)地裂缝活动具有区域上的成带性与局部地段的相对丛集性,地裂缝发育地段一般不是单条发育,通常是一条主干裂缝发育和数条伴生裂缝组成地裂缝带; 3)地裂缝发育位置与区域活动断裂密切相关,一般在活动断裂的沿线或其附近区带内、活动断裂的交汇区比较发育,且其发育强度与相应的断裂活动速率基本相对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4)华北平原构造型地裂缝根据其发育力学机制,可分为断裂控制型地裂缝和基底控制型地裂缝两类:①断裂控制型地裂缝是华北平原区内,存在断块体相对运动引发的块体边界断裂活动直接造成的地裂缝,它们是深部断裂活动向上通达地表的表现或断层活动产生的应力集中导致上部土层的变形响应;②除了典型的受断裂活动直接控制的地裂缝之外,在远离断裂带一定距离的区域内,在区域伸展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还发育基底控制型地裂缝,该类地裂缝的力学成因机制为,由于受到基底拉张剪切作用,导致地壳在拉张减薄过程中发生构造变形效应,引发了上覆土层的整体减薄与破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69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学发;西安市地面沉降及地裂缝成因的讨论[J];地震;1984年06期
2 杨国华;张风霜;韩月萍;沈舞春;王利;;华北地区现今水平运动场的动态特征[J];地震;2007年02期
3 王景明,王春梅,刘科;地裂缝及其灾害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4 林舸,赵重斌,张晏华,王岳军,单业华;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席先武,杨立强,王岳军,邓军,林舸,王建平,雷小青;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J];地学前缘;2003年01期
6 田级生;河北平原地裂缝形成与防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1期
7 王景明;渭河地震带地裂与地震活动的周期性[J];地震学报;1985年02期
8 耿大玉,李忠生;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J];地震学报;2000年04期
9 黄立人,杨国华,王敏;用速度场得到的华北地区活动块体及变形[J];地震学报;2003年01期
10 朱焕春,陶振宇;不同岩石中地应力分布[J];地震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昌存;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黄强兵;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及病害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4 陈立伟;地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科;河北平原区地裂缝与地震相关性及其能量释放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2年
2 王西强;泾阳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开贵,邓子辰;多层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静力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2 雷开贵,邓子辰,陈顺祥;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动态有限元建模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3 巩妮娜;刘西拉;;从结构工程的角度看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下的破坏标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4 王丽艳;袁新明;;贮料对钢仓壁面静动压力特性的弹塑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5 胡志军;袁新明;;某大型利浦式钢板筒仓的屈曲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6 李传瑞;王立涛;葛仁余;余小鲁;陈志浩;;CSP连轧过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陈艳,刘宁;润扬大桥北锚变更方案的变形和应力比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谢玉芳;;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环梁式节点抗弯机理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彭兴东;李胜利;;厚板轧制头部弯曲的有限元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李元鹏;宋连浩;;基于MSC.Marc分析的模型相似关系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春停;李萍;薛克敏;周明智;;筒形件滚珠旋压的模拟分析[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陈祖安;林邦慧;白武明;程旭;王运生;;2001年8.1级昆仑山大震破裂过程及对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孕育发生影响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尚彦军;史永跃;林达明;吴锋波;张巍;;从浅表花岗岩体中地应力测试深度与应力值间关系分析剥蚀厚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谢山立;梁东;杨奇超;;河南省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5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6 马斐;张东升;张晓春;;基于变形量控制的充填体力学参数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望鹏;郑小平;;弹性地基聚酯网道面有限元分析及参数影响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建生;杨长春;;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样式分布特征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9 陈祖安;林邦慧;白武明;;1997年玛尼地震对青藏川滇地区构造块体系统稳定性影响的三维DDA+FEM方法数值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高翔;张国峰;武贵锁;;UO_2芯块成型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分析[A];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学伟;基于大地测量资料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及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选利;柔性注压锚杆锚固特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王德广;金属粉末高致密化成形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陈敬超;反应合成银氧化锡复合材料的合成机制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9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徐晓亮;热防护机理与烧蚀钝体绕流的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飞;异种钢焊接的残余应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海亮;浅源地震特征分析与矿山地震相关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王涛;大峪沟—三架岭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初影;采煤诱发地表裂缝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孟玉双;基于剪切波速的邯郸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区划与评价[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欢;铆接构件的微动疲劳寿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单豪良;基于胞体模型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郭璇;轮对与高速道岔接触问题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10 贾小平;机车轮缘磨耗问题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沈忠言;彭万巍;刘永智;冻结黄土抗拉强度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1995年04期
3 李树德,袁仁茂;大同地裂缝灾害形成机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4 于军,王晓梅,苏小四,余勤;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钟应先,刘援朝,蔡学林;湖南道县玄武岩中壳源麻粒岩包体初步研究[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柴艳菊,欧吉坤,袁运斌,曾祥新;粗差拟准检定的实施方案设计[J];测绘工程;2001年01期
7 欧吉坤;粗差的拟准检定法(QUAD法)[J];测绘学报;1999年01期
8 毛应生,柳丽英,王德信,丁元林,周新强;西安市地裂对市政构筑物的破坏机理与对策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年02期
9 李亮;刘兴旺;赵炼恒;杨小礼;;降雨入渗对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10 冷雪峰,唐春安,李连崇,杨天鸿;非均匀孔隙压力下水压致裂的数值试验[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景明;李昌存;王春梅;刘科;;中国地裂缝的分布与成因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立强;邓军;方云;陈从喜;韩淑琴;梁德超;孟庆芬;;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效应计算模拟[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开胜;结构性粘土的微观变形机理和弹粘塑损伤模型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姚占勇;黄河冲淤积平原土的工程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守存;黄土抗拉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赵江;路基路面在降雨条件下渗流分析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汪丽;地表水与地裂缝活动关系的现场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飞;;地裂缝:地球上难以愈合的伤口[J];生命与灾害;2009年04期
2 王景明;陈树强;;陕西泾阳地裂缝灾害及其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89年01期
3 丰继林;地裂缝灾害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4 董东林,,武强,孙桂敏;山西临汾市地裂缝GIS预测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年04期
5 董东林,武强,孙桂敏,姜振泉,隋旺华,田宝霖;临汾地裂缝灾害与地下水开采相关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武强,董东林,武雄,姜振泉,隋旺华,钱增江,傅耀军,徐建芳,张伟;临汾市地裂缝灾害模拟与灾情预报的GIS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0年04期
7 董东林,武强,钱增江,孙桂敏,姜振泉,隋旺华,陈佩佩,田宝霖;临汾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及其与地裂缝灾害关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8 王海刚;;北京市顺义地区高丽营地裂缝灾害照片说明[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3期
9 董东林,孙桂敏,武强,姜振泉,隋旺华;地层条件与地裂缝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区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3期
10 董东林,武强,姜振泉,隋旺华,魏学勇,张开军;析临汾地裂缝之地质成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开红;;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玉海;陈志新;戴福初;;大同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距离确定[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3 李凯玲;;GIS对西安地裂缝灾害敏感性评价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陈红旗;周新民;彭建兵;;西安地裂缝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冯美生;王来贵;张红珠;曹春雨;;西辛庄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策[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瞿伟;张勤;张双成;王利;王庆良;李振洪;;基于GPS观测资料分析西安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及与地裂灾害成因关系[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李新生;陈广宇;李建国;李军伟;;西安地裂缝活动机理新解[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张骏;卢玉东;孙建中;范文;;广西小平阳岩溶区地裂缝形成机制初探[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9 王景明;;我国地裂缝及其灾害分析[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10 宋彦辉;王颖;席学涛;;地裂缝带土的工程特性及影响宽度数值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张长山;[N];中国矿业报;2001年
2 ;[N];中国矿业报;2011年
3 陈光明 王以镇;[N];中国矿业报;2004年
4 记者 高慧丽;[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5 记者 胡丽霞;[N];天水日报;2010年
6 薛蕾;[N];无锡日报;2011年
7 记者 王晓馨;[N];天水日报;2011年
8 武健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万力;[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红前;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石玉玲;地裂缝作用下桥梁与房屋基础灾变机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瞿伟;基于空间大地测量反演理论的汾渭盆地地壳形变及地裂缝群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李昌存;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马文瀚;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汾渭盆地地裂缝浅层地震精细探测方法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闫方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运城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郭晋燕;基于GIS的渭河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马宁;山西省大同市地裂缝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马文艳;灌溉作用诱发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安海波;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张占兵;巨厚煤层综放开采地表裂缝深度探测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8 冯利斌;北京未来科技城地裂缝成因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李安兴;马蹄形地铁隧道40°斜穿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章卫卫;大西高铁太原盆地沿线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3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