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年

发布时间:2016-10-09 15:52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主城区崩滑地质灾害诱因及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年

贵州省拉裂式崩塌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张丽华  刘骅标  王鹏程  郑克锐  

【摘要】:贵州省地处山区,是崩塌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及高发区。据贵州省88个县(市、区)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数据统计,拉裂式崩塌占全省崩塌总数第二位。本文针对贵州省拉裂式崩塌的特点,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破坏过程、形成机理等方面总结其分布特征及发育情况,并结合贵州拉裂崩塌某一实例通过稳定性计算及数值建模两种方法分别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作者单位】:
【分类号】:P642.21
【正文快照】:

1引言崩塌是危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斜坡体上脱离母岩瞬时失稳发生坠落滚动等的地质灾害[1]。从崩塌发展模式看,崩塌体所处的地质条件以及崩塌的诱发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崩塌体刚失稳时的运动形式及形成机理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危岩体失稳时的发展模式,崩塌可分为拉裂式、倾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以晨;佴磊;沈世伟;王洁玉;;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力学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S1期

2 殷跃平;三峡库区边坡结构及失稳模式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3 蒋良潍;黄润秋;;反倾层状岩体斜坡弯曲-拉裂两种失稳破坏之判据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4 唐红梅,易朋莹;危岩落石运动路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胡厚田;;崩塌落石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6 胡厚田;崩塌分类的初步探讨[J];铁道学报;1985年02期

7 刘传正,张明霞;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8 陈洪凯,唐红梅,王蓉;三峡库区危岩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9 雷东;;某崩塌(危岩体)成因分析及诱发因素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王根龙;伍法权;祁生文;;悬臂-拉裂式崩塌破坏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S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红梅;叶四桥;陈洪凯;;危岩主控结构面应力强度因子求解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唐红梅;;基于数值模拟研究倾倒式危岩的控制设计工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3 刘卫华;黄润秋;裴向军;董秀军;韩祥森;;危岩体调查及稳定性工程地质分类方法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4 沈小辉;魏云杰;陶连金;韩俊艳;;斜坡危岩体崩塌运动的数学模型及工程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5 安玉科;佴磊;;关键块体系统锚固法在加固边坡危岩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叶润青;牛瑞卿;邓清禄;张良培;赵艳南;吴婷;江齐英;;基于多源数据三维可视化集成的高切坡解译[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刘云鹏;黄润秋;邓辉;;反倾板裂岩体边坡振动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董好刚;彭轩明;陈州丰;刘广宁;霍志涛;;缓倾层状高边坡典型破坏模式及宏观判据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8期

9 唐红梅,叶四桥,陈洪凯;危岩主控结构面损伤-断裂数值模拟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唐红梅;滑塌式危岩控制设计工况数值模拟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tudy on High Cutting Slopes with Horizontal Soft-hard Strata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郭雨非;郭新华;;四川某斜坡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与治理[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3 孙强;秦四清;马平;;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4 赵旭;刘汉东;姚爱军;;高边坡滚石计算方法比较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曹先康;谷明成;;某砂岩区大型危岩稳定性有限元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宏;宋建波;向喜琼;;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小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传正;;论21世纪工程地质学家的历史使命[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巨能攀;涂国祥;邓辉;;四川某公路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廖椿庭;区明益;赵金生;董诚;;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裂缝位移监测系统的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传正;张明霞;;链子崖危岩体地下开挖与地面动态响应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贺咏梅;高陡岩质斜坡崩落岩体运动参数、击浪高度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唐红梅;群发性崩塌灾害形成机制与减灾技术[D];重庆大学;2011年

4 姜利国;煤矸石山中多组分溶质释放—迁移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5 宗静婷;广元千佛崖摩崖石质文物保护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年廷凯;桩—土—边坡相互作用数值分析及阻滑桩简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阙金声;三峡工程涪陵区水库塌岸非线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卫华;高陡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运动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柴波;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10 胡启军;长大顺层边坡渐进失稳机理及首段滑移长度确定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欢;强风化地区公路路堑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施工信息化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张玉;李家屋脊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及其治理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余业;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姜永玲;重庆某高速铁路沿线危岩体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航;炮弹冲击作用下危岩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威;危岩落石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治决策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7 黄小刚;危岩体发展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的可靠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朱彬;岩质边坡滚石运动特性及防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卢树盛;三峡库区库岸顺层滑坡发育规律及失稳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维升;陕北宅基边坡伤亡性黄土崩塌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方案[D];西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玲;李岩瑛;薛生梁;严志明;;石羊河流域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2 陈洪凯,欧阳仲春,廖世荣;三峡库区危岩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J];地下空间;2002年02期

3 张以晨;佴磊;沈世伟;王洁玉;;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力学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S1期

4 傅鹤林;卜翠松;周中;罗强;龙万学;;贵州崩塌滑坡的特点及防治技术[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陈建平,唐辉明,李学东;岩质边坡锚喷加固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地球科学;2001年04期

6 柴贺军,肖文;具有软弱基座逆向边坡变形及破坏过程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7 刘传正,张明霞;链子崖T_(11)—T_(12)缝段危岩体开裂变形机制[J];地学前缘;1996年02期

8 罗永忠,徐志文,祝世强;达县城区立石子危岩形成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2期

9 陈小婷;黄波林;刘广宁;彭轩明;;三峡库区平缓层状软硬相间斜坡变形模式变化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10 李玉倩;李渝生;杨晓芳;;某水电站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模式及形成机制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世伟;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质环境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卓光俊;重庆市主城区崩滑地质灾害诱因及评价[D];重庆大学;2002年

2 左保成;反倾岩质边坡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成;周祖平;闻芳芳;;某滑坡勘察及稳定性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6期

2 李明辉;;坠落式崩塌稳定性分析[J];科技传播;2013年09期

3 朱志铭;周凯睿;谭春洪;边菁生;魏源;邹祖银;;强降雨作用下边(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预警技术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3年04期

4 陈懿;张宏朝;盛晖;;能量方法在岩土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9期

5 段秀铭;韩永东;;济南燕翅山西南坡体稳定性分析与防治[J];山东国土资源;2007年10期

6 杨鲁飞;张晓明;祝岁吾;;陕西省镇坪县竹溪河街滑坡勘察与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8年01期

7 邸海燕;;黑河水库引水洞上部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防治[J];重庆建筑;2011年07期

8 吴成基,甘枝茂,孟彩萍;陕北黄土丘陵区窑洞稳定性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杨正东;毛勇;;滇东地区某技改工程滑(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J];福建建材;2011年01期

10 王莎;谌文武;李鹏飞;孙光吉;;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南京大报恩寺地宫稳定性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红;张建设;;岚皋祖师庙滑坡判定及稳定性分析[A];2010全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与勘察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 赵书泉;梁凤英;佟光玉;张勇;;济南市某垃圾斜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其意义讨论[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3 程国栋;;陕南粘性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挡墙的稳定验算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冯世进;陈云敏;柯瀚;唐晓武;;垃圾填埋场封顶系统地震稳定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张家铭;林峰;李宗长;刘俊;路为;;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综合治理[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姚海林;安骏勇;汪新平;;某建筑工地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刘亚安;孙尚明;;边界元法分析地震波作用下自然边坡稳定性[A];滑坡监测技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8年

8 陈阜超;韩月萍;杨国华;陈聚忠;;李七庄基岩点稳定性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文锋;田斌;赵欣;;雅砻江官地水电站料场边坡南东坡段稳定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鲁晓兵;;考虑应变梯度效应的饱和孔隙介质的稳定性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志宏;岩溶区隐伏空洞对路桥工程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何书;下向进路侧帮稳定性及进路布置方式优化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本贵;高陡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可靠性评价[D];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

2 莫进丰;开挖边坡变形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赵菲;绿纱矿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4 龚裔芳;复杂地质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向波;多期次滑坡演化机理研究与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6 卢玉清;步进算法的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7 陈立新;高速公路边坡处治技术优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敖翔;北京丰台区大灰厂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王祥;四川省江油市高空台滑坡排水工程效果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10 李建青;李家峡坝前滑坡成因机理及稳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主城区崩滑地质灾害诱因及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5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