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地震重点危险区深部流体孕震环境与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16:27

  本文关键词:地震重点危险区深部流体孕震环境与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 出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断层气 水准形变 地震活动性 甘东南 流动观测网络布设技术


【摘要】:地壳流体与地震的孕育、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地震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流体科学与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地下流体的发展依赖于观测台网的建设,观测台网更是地震监测预报与防震减灾的基础。因此选择具有一定观测基础的地震危险区,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构造地质等方法开展具有物理基础并以预报理论与机理探讨及预报实践相结合为目的的地下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对流体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甘东南地震重点危险区各主要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密度断层气浓度背景值探测,利用断层气浓度曲线形态对断层气场地异常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断层气浓度强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断裂活动分段性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区域深部流体活动特征与区域地质、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特征的耦合关系,并基于一定孕震模式和流-固耦合理论的机理探讨,从流体对断层介质的弱化及对断层蠕动及地震触发的角度,寻找区域活动断裂带的“流体与形变以及地震活动”的耦合段及断层气响应的灵敏点,科学规划一个具有一定物理预报思想的标准化断层气流动观测方案,并建立研究区域相关观测网络的雏形。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具有一定物理预报思想的断层气流体流动监测台网布设的关键技术:(1)断裂带土壤气浓度曲线形态典型,峰值异常明显,背景值稳定测点,即相对“灵敏点”以及部分复测稳定点。(2)断裂分段性明显的分界点及“弱活动”段内部。(3)流体活动与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耦合关系较好的点。(4)断层陡坎、探槽的位置明确的点最好要有布设。(5)断层交汇部位。为了更好的对地震危险区跟踪监测,根据孕震“坚固体模式”,对断层气测线按孕震模式及一定的物理预报机理分为I、II、III级。最终在整个甘东南地区初步布设具有一定物理预报意义的测线共40条,其中I级测线31条,II级测线4条,III级测线5条。具体为: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初步共布设16条测线,其中I级测线13条,II级测线2条,III级1条;临潭—宕昌断裂带初步共布设8条测线,其中I级测线6条,II级测线2条,没有III级测线;对于甘东南其他地区,主要断裂带礼县—罗家堡断裂带初步布设7条测线,其中I级测线6条,没有II级测线,III级测线1条。东昆仑断裂带玛曲段布设I级测线3条;甘肃南部其他地区共布设6条测线,其中I级测线3条,没有II级测线,III级测线3条。通过以上工作,在甘东南地震重点危险区主要断裂带及地区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观测基础的,并以一定物理机制解释的,以预报理论与机理探讨及预报实践相结合的地下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这对提高甘东南地震地震危险区前兆监测台网的观测质量,增强空间分辨率,对今后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流体流动监测台网布设提供技术思路,并为我国地震预报、震情跟踪及防震减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Abstract]:Seismic science is a complete scientific system , with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id science and tectonic geology , earth physics , seism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 A total of 40 survey lines have been set up in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zone of Gansu Province , including the I - grade line , the second - grade line and the third - grade lin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登;地震活动的层次特征与预报[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2期

2 崔力科,郭履灿,胡常忻,和景昊;1993年世界重要地震灾情与地震活动特征[J];灾害学;1994年04期

3 常向东;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研究[J];中国地震;2000年02期

4 杜国林,于露,韦庆海;绥化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4期

5 林树,林世敏;1999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J];福建地震;2000年Z1期

6 陈宇卫,顾方琦,凌学书,张春芝;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J];地震地质;2001年03期

7 林树,林世敏,陈莹;2000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J];福建地震;2001年Z1期

8 李人杰,刘西林,华爱军,李红;胶东及其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和近期趋势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2年04期

9 ;《华南地震》2003年第23卷总目次[J];华南地震;2003年04期

10 焦伟;;鸭绿江断裂西南段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与洪涝灾害关系及综合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龙德雄;;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张青荣;陈绍绪;;地震活动基本特性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4 孙尧;冯梅;安美建;汪锐;龙长兴;杨振宇;;2011年5.8级盈江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地质学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淑韵;吴宣;;兴都库什-贝加尔湖地震密集分布区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傅维洲;;亚东—格尔木走廊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1)[C];1990年

7 ;第三章 地震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0)[C];1993年

8 王玉秀;王碧泉;;地震活动的定量分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刘涛涛;华爱军;;济南地区地震地质与地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敬少群;王佳卫;;从速度场空间分布看汶川地震所在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林世勋;顺昌发生4.9级地震[N];福建日报;2007年

2 郑华坤 范兴川;一位敢为人先的学者[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小龙;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桂萍;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3 陈时军;不同构造环境的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4 刘艳琼;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表永久位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5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海宁;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王佳伟;地震影响下的公路桥梁网络易损性分析及算法改进[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周慧玲;地震重点危险区深部流体孕震环境与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4 赵颖;丹东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及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平台建立[D];吉林大学;2013年

5 张勇;中国东北地区地震物理预测模型反演研究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6 燕云鹏;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分形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7 韩孔艳;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8 杨占宝;黄河三角洲地震地质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邱玉荣;基于概率增益模型的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10 万佳;新疆及邻区地震时空对称性及机理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60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60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