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海原断裂带强震库仑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祁连—海原断裂带强震库仑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出处:《地震研究》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祁连—海原断裂带 粘弹性松弛 Burgers体 库仑应力演化
【摘要】:研究祁连—海原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自1920年海原M_S8.5地震后至今发生的6次M_S≥7.0强震间的相互触发关系,基于Burgers体构建粘弹性介质模型,模拟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的演化过程;进一步针对祁连山北缘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及六盘山断裂带3条主要断裂带,分别计算自1920年至今6次强震在这3条断裂带上近百年尺度的应力累积。结果表明:1927年古浪M_S8.0地震受到1920年海原M_S8.5地震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的共同加载,1954年民勤M_S7.0地震和1990年共和M_S7.0地震均受到之前发生强震的库仑应力的累积加载影响;西秦岭北缘断裂位于6次强震震后的综合累积应力卸载区,六盘山断裂带则位于累积应力加载区。研究强震间库仑应力演化特征及其对周围断裂带的较长时间尺度的累积影响,需要合理考虑粘弹性松弛效应下的震后库仑应力的累积作用,也可结合地震活动性进一步为明确危险断层段提供合理的参考。
[Abstract]:Mutual relations since the 1920 Haiyuan earthquake triggered after M_S8.5 has occurred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 of Qilian Haiyuan fault zone 6 M_S = 7 earthquake of Burgers construction of viscoelastic medium model based on Evolution Simulation of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Coulomb stress; further in view of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zone, with 3 major faults in wes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fault zone and six mountain fault zone were calculated since 1920 6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3 fault zone near the Centennial scale of stress accu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1927 Gulang M_S8.0 earthquake by loading M_S8.5 1920 Haiyuan earthquake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and earthquake, M_S7.0 earthquake in 1990 and 1954 in the Republic M_S7.0 is the loading effect of seismic cumulative Coulomb stress before earthquake; 6 earthquake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West Qinling Mountains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comprehensive cumulative stress unloading region, six Mountain Fault Zone In the cumulative stress loading area. Research on seismic Coulomb stress accumulation between evolution and long time around the fault zone scale, need reasona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postseismic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under the effect of Coulomb stress,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seismic activity further clear dangerous fault segments provide a reasonable reference.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508010)、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2015010103)联合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4045;41304073)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5011)
【分类号】:P315.727
【正文快照】: 0引言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最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南部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现代造山带,沿该带曾发生过多次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喜马拉雅现代构造活动带以北的印度板块经强烈碰撞形成的广阔高原地区,影响范围宽度最长可达1 600 km,直达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富;杨立明;赵卫明;屠泓为;胡永均;;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高原地震;2010年03期
2 李永善,范亚民,李政平;强震动态的简易区值图解[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3 张国民;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J];地震地质;1987年02期
4 汪良谋;华北强震时-空变化某些特点与近期强震活动趋势[J];地震地质;1987年02期
5 蒋淳;冯德益;李朝弼;;强震活动时-经-纬分布特性的统计分析[J];地震学刊;1989年04期
6 刘德富,黎令仪;云南强震活动自律结构的分析[J];地震;1996年01期
7 王兰英,门可佩;有序性分析与新疆7级强震预测[J];高原地震;1996年04期
8 傅征祥,刘杰,刘桂萍,粟生平;中国大陆成组强震活动水平的三分法及其应用[J];地震;2000年S1期
9 陶玮,洪汉净,刘培洵;中国大陆及邻区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的数值模拟[J];地震学报;2000年03期
10 黄圣睦,董瑞英;华北地区强震活动图象特征及强震趋势讨论[J];地震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门可佩;;新疆地区强震趋势预测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苏刚;麻水歧;冯希杰;;局部地区强震活动中止的标志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3 鄢挺骅;;强震活动的集丛特征及其预报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4 邓志辉;马瑾;;强震活动和区域构造的一种特征尺度[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5 门可佩;;新疆地区强震链有序网络结构与于田7.3级强震预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6:重大灾害链的演变过程、预测方法及对策[C];2008年
6 李永林;;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性特征机理及数值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7 王绍晋;龙晓帆;;西南地区强震活动的群体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8 沈宗丕;朱锡其;;新疆及边邻地区强震活动的周期分析与可能发生8级左右大地震的探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王绍晋;龙晓帆;;西南地区多层次动力过程与强震活动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门可佩;;新疆地区7级强震趋势预测研究[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齐芳;北京及周边近期不会有强震[N];光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 顾瑞珍;专家:我大陆地震活动处于平均水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齐芳;“震动”是地球的常态[N];江苏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晓东;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陶玮;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3 陈化然;强震成组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双双;对称性与部分强震时空结构及其物理机理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61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6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