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歧口凹陷隐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7-12-31 23:39

  本文关键词:歧口凹陷隐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出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隐性断裂带 基底断裂活动 花状构造 调节构造 滑脱构造 油气成藏


【摘要】:隐性断裂带(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弱变形(隐蔽性较强)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由于缺乏明显的断裂面(带)和显著的位移而难以识别。在对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研究基础上,于歧口凹陷识别出基底断裂走滑型隐性断裂带,并分析其特征、形成机制、控藏作用等。该断裂趋势带其自南向北可以分3个区段:南段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体系直接连接构成花状构造;中段古近系的花状构造终止于沙二段,新近系仅发生挠曲变形,成为东西侧不同构造单元、南北部不同构造特征的平衡点;北段新近系发育的花状构造深部收敛于古近系的重力滑脱断层,基底断裂通过影响滑脱断层控制盖层断裂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基底断裂扭动作用主要以直接传递、调节传递、间接传递等3种方式控制影响盖层中隐性断裂带的形成。深部隐伏断裂切入基底,有利于热作用传递而促进烃源岩成熟;盖层中的隐性断裂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和隐蔽性圈闭的形成和分布;隐性断裂带的观点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认识。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hidden fault zon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Bohai Bay basi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 the basement fault of the southern section and the fault system of the cover layer are directly connected to form a flower - like structure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40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4CX06069)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自然科学版),2016,40(4):29-36.ZHOU Weiwei,WANG Weifeng,SHAN Chenchen.Characteristic of concealed fault zo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in Qikou Sag[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2016,40(4):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建英;于学敏;李剑;王东良;崔会英;李志生;;歧口凹陷歧深1井气源综合对比[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3期

2 陈思谦;刘池阳;张东东;曲少东;李健;;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活动性分析及其油气意义[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4期

3 孙立军;韩文中;;歧口凹陷扣村油田二叠系储层特征[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苏立萍;王振升;史卜庆;孙福利;米兴夺;;歧口凹陷辉绿岩成藏条件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1年05期

5 张志攀;;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新生代主要断裂与油气成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5期

6 王华;白云风;黄传炎;严德天;刘彦博;陈思;向雪梅;廖计华;夏存银;赵淑娥;;歧口凹陷古近纪东营期古物源体系重建与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王芝尧;卢异;刘志英;;歧口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控油气作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3年01期

8 李大伟;李明诚;王晓莲;;歧口凹陷油气聚集量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2期

9 郭淑文;吴雪松;王王禹;祝文亮;国春香;;歧口凹陷深层地震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及应用[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王芝尧;侯素英;刘志英;;歧口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现代地质;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敏;袁淑琴;欧光习;;歧口凹陷歧南次凹油气包裹体特征与成藏史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书香;曹延;王莉;刘国全;;歧口凹陷东营~沙-中上低成熟烃源岩成烃演化规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于志超;刘立;孙晓明;曲希玉;于淼;;歧口凹陷古近纪热流体活动的证据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杨有星;金振奎;;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湖泊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及优质储层成因[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5 于学敏;朱薇;李宏军;杨子玉;武刚;;断陷湖盆有效烃源岩评价——以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为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长伟;蒲秀刚;林常梅;张伟;韩文中;;歧北斜坡沙三段高分辨率沉积体系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柳悦;大港油田重大科技项目获批[N];天津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莹;歧口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构造对沉积的控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牟智全;歧口凹陷深层沙三段地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王乃军;歧口凹陷中、新生界火成岩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D];西北大学;2012年

4 黄传炎;歧口凹陷第三系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油气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均太;歧口凹陷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赵峰梅;歧口凹陷断裂体系与板内拉分断陷[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焦倩;歧口凹陷变换构造与板内变形差异[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史双双;歧口凹陷主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李红星;歧口凹陷典型沉积砂体地区物理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于志超;歧口凹陷古近纪热流体活动及其对碎屑岩储层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7 钱磊;歧口凹陷沙三段物源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越;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下沉积水槽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于杰杰;歧口凹陷中南部沙二~沙三段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孙立军;歧口凹陷扣村油田二叠系、第三系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2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62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8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