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考虑土颗粒间胶结面积的粒间吸力计算

发布时间:2018-01-01 03:08

  本文关键词:考虑土颗粒间胶结面积的粒间吸力计算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饱和土 粒间吸力 胶结面积 双重有效应力


【摘要】:粒间吸力的计算是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研究的重点之一。首先考虑土颗粒间胶结面积,建立了微观状态下土颗粒相互作用的理想简化模型,推导给出了土颗粒接触点处各个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宏观上两种典型的堆积方式,从而总结得到了粒间吸力的统一表达式。而后,讨论了土颗粒间胶结面积对粒间吸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使用表面张力分量来计算粒间吸力,可以简化粒间吸力的计算。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阐明了颗粒间胶结面积对粒间吸力大小的影响。并基于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的假说,引入本研究给出的考虑土颗粒间胶结面积的粒间吸力公式,推导得到了适用于低含水率条件下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计算公式。
[Abstract]:The calculation of intergranular suction is one of the key points in the study of the effective stress principle of unsaturated soil. Firstly, considering the cementation area of soil particles, an ideal simplified model of soil particle interaction in microscopic state is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forces at the contact point of soil particles is derived, and two typical stacking modes are analyzed, and the unified expression of suction between particles is obtained. The effect of soil intergranular cementation area on intergranular suction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on of intergranular suction can be simplified by using surface tension component directly.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double effective stress in porous media, the formula of intergranular suction considering the cementation area of soil particles is given in this paper.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double effective stress of unsaturated soil under low moisture content is derived.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0引言非饱和土在地球表面是普遍存在的,一直以来都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非饱和土力学的研究意义重大[1-2]。有效应力原理在饱和土中的成功应用,使得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提出成为了必然结果,由于非饱和土中吸力的存在,使得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的计算变得复杂的多。总所周知,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受荷后的单向初期变形和固结变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建斌;孔令伟;赵艳林;吕海波;;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3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2期

4 缪林昌;;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5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6 赵义诚;王钊;;非饱和土沉降计算的简化公式[J];岩土工程界;2007年07期

7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8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9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顺群;肖成志;吕毅兰;魏超5;;粒间吸引力对非饱和土变形及强度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严耿升;张虎元;刘平;刘吉胜;李敏;;壁画地仗非饱和渗透性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与应力状态变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纪伟;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理论分析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5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苏万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陈辉;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侯龙;非饱和土孔隙水作用机理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胡记磊;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4 邓猛;考虑气相硬化影响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康凯;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及其数值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孙龙;非饱和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4年

7 王聪;非饱和土水气两相入渗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8 王娜;基于广义有效应力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赵晓霞;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桂满;土水特征曲线滞回循环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62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62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