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K区块冲断带深层白垩系致密砂岩裂缝发育规律、控制因素与属性建模研究
本文关键词:库车坳陷K区块冲断带深层白垩系致密砂岩裂缝发育规律、控制因素与属性建模研究 出处:《岩石学报》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裂缝精细描述 属性建模 致密砂岩 白垩系 库车坳陷
【摘要】:针对致密砂岩气藏裂缝预测的复杂问题,本文以库车坳陷K区块为例,提出基于裂缝精细描述的属性建模方法,为该区裂缝预测提供新思路。首先基于岩心和成像测井裂缝解释模型,采用网格法获取裂缝参数,包括裂缝延伸长度(2~1850mm)、裂缝密度(平均值0.53条/米)、裂缝宽度(集中分布在0.1~0.4mm)、倾角(56°~82°)及面缝率(0.016%~0.083%)。该区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构造、层厚以及埋深。不同构造部位裂缝发育规律不同:背斜核部发育张裂缝,其宽度和长度呈高值;翼部主要发育X剪裂缝,宽度、长度和密度都处于相对低值;近断裂附近发育高角度裂缝,密度呈高值。层厚与裂缝密度及面缝率成反比。K区目的层是深-超深埋深,随着埋深的增加,矿物脆性减弱韧性增强,超过临界点(7100m)裂缝的发育逐渐减弱。应用Petrel软件,利用裂缝精细描述数据库、构造数据和层面数据等,实现裂缝密度和面缝率模型的建立。最后,探索性的研究裂缝参数和渗透率的相关性,通过裂缝密度参数拟合渗透率模型,实现K区块的渗透率定量预测。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mplex problem of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ttribute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fine description of fractures, taking K block in Kuqa depression as an example.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is area. Firstl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core and imaging logging fractures, the fracture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by grid method, including the fracture extension length (2? 1850mm). Fracture density (mean 0.53 / m ~ (-1), crack width (concentrated at 0.1 ~ 0.4mm)). The slope angle is 56 掳/ 82 掳) and the surface fracture ratio is 0.016 / 0.08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are structure. Layer thickness and buried depth.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law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positions: the width and length of extensional fractures in the nucleus of anticline are high; X shear crack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pterygoid, and the width, length and density are relatively low. Near the fault there are high angle fractures with high density. 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fracture density and the fracture rate. The target layer in the K area is deep to ultra deep buried depth. With the increase of buried depth the brittle toughness of the mineral is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is gradually weakening over the critical point (7100m). Using Petrel software, using crack fine description database, structural data and plane data, etc. Finall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racture parameters and permeability is studied, and the permeability model is fitted by fracture density parameters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in K block.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4-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03)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14ZB0058)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致密砂岩油气藏储层中,裂缝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油库车坳陷K区块为例,通过露头、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holakia et库车坳陷K区裂缝进行精细描述。其中,岩心描述采用网格al.,1998;Sakhaee-Pour and Bryant,2014)。但受到岩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山,姚宗惠,陈发景;塑性岩体与逆冲构造变形关系讨论——库车坳陷西部实例分析[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2 汤华国,王刚,彭轼,王媛,钱铃,卢玉红;库车坳陷天然气资源勘探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06期
3 陈书平,汤良杰,贾承造,皮学军,谢会文;库车坳陷西段第三系盐上层基底沉降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王雅星,柳广弟;库车坳陷异常高压成因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4期
5 张仲培;王清晨;王毅;李铁军;;库车坳陷脆性构造序列及其对构造古应力的指示[J];地球科学;2006年03期
6 金文正;汤良杰;王清华;余一欣;万桂梅;杨文静;彭更新;雷刚林;;库车坳陷西段的逆冲推覆距离研究[J];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7 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雷刚林;马玉杰;;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8 石广仁;马进山;常军华;;三维三相达西流法及其在库车坳陷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4期
9 贾进华;新疆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碳酸盐岩及其成因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10 刘建清,赖兴运,于炳松;库车坳陷白垩系储层的形成环境及成因分析[J];现代地质;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良书;李成;刘绍文;李华;;库车坳陷地温场和新生代热体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涛;黄宝春;;库车坳陷第三纪磁性地层和磁组构的研究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包建平;朱翠山;唐友军;朱俊章;肖中尧;李梅;张秋茶;;对库车坳陷原油成因类型的再认识[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薛会;张金川;唐玄;徐波;;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根缘气潜力[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沈军;吴传勇;李军;向志勇;陈建波;谢天;宋正娜;王翠;;库车坳陷活动构造的总体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6 宋小超;邓小林;赵玉海;韦钊;;重力方法在库车坳陷找(钾)盐岩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0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换届暨 2013 年学术研讨会分会场[C];2013年
7 王良书;王勤;葛锐;贾承造;李成;魏国齐;李华;徐鸣洁;;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地温场和新生代热体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赵瑞斌;卢静芳;杨主恩;周伟新;郭芳;;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深浅构造与地震[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朱如凯;郭宏莉;高志勇;;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第三系沉积储层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张忠民;李铁军;赵洪文;;库车坳陷南缘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苏华 通讯员 叶红;从博孜1井八年攻关看科学发展[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记者 罗良才;西部勘探十年硕果累累[N];中国石油报;2002年
3 汤良杰;油气成藏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2年
4 汤良杰;取得阶段性重要研究成果[N];科技日报;2002年
5 范建;开拓者之歌[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洪星;库车坳陷北带断裂控制气藏形成机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2 石昕;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煤成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2000年
3 张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典型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田军;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第三系沉积相及储层分布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5 冯松宝;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6 康南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第三系盐岩相关构造及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唐鹏程;南天山库车坳陷西段新生代盐构造:构造分析和物理模拟[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立志;库车坳陷流体动力演化与流体演变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宋铁征;库车坳陷断裂输导效率模拟与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3 关鹏;遥感影像在库车坳陷新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钟兴平;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对流体压力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0年
5 石刚;库车坳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张国锋;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构造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康乐;库车坳陷白垩系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有利储层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曹远志;库车坳陷东段山前带构造特征[D];西北大学;2009年
9 曹连宇;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陆亚秋;库车坳陷东部白垩—第三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64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36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