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方法的近海域地震动时频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 近海域强地震动 小波方法 能量谱 时频分析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小波变换的方法应用于近海场地地震动的时频分析。收集到了美国加州以及日本相模湾近海场地台站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并采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6层小波包分解。分析了近海场地地震动加速度的能量谱以及时频分布特征,同时与同一地震事件相邻的陆域场地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以及汶川、芦山地震的内陆场地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近海场地地震动能量主要集中在前8阶子频带上,低频带能量占优势,能量分布与陆域相邻场地的不同,内陆地震动则在高频段有明显的能量分布;近海场地水平向和竖向地震动表现出能量分布的宽频带特性,但竖向地震动能量值远小于水平向,地震动能量在时间域内出现明显的二次释放过程。
[Abstract]:The wavelet transform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the ground motion in the offshore site. The acceleration records of the ground motion at the offshore stations in California, USA and Sangmai Bay, Japan are collected. The Matlab software is used to decompose the 6-layer wavelet packet, and the energy spectrum of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ffshore ground motion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frequency distribu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records of adjacent land sites and the inland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records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The ground motion energy of offshore ground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rst 8 subbands, the low frequency band energy is dominant, and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adjacent sites in the land area, while the inland ground motion has obvious energy distribution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in the offshore area show wide b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distribution, but the energy values of the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horizontal ones,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secondary release process of the ground motion energy in the time domain.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1CB0136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8560,51421005)
【分类号】:P315.9
【正文快照】: 引言我国海域强震多分布于近海区,如强震集中且频度高的渤海和南黄海区域以及地震强度高但频度低的泉州、南澳和琼州区域。随着我国海洋工程的兴建,海洋工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抗震设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获取海底场地设计地震动,采集、分析近海域海底强震动记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丁凤;陈国兴;陈苏;戚承志;杜修力;;不同刚度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测试数据的时频特征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2 Diao Hongqi;Hu Jinjun;Xie Lili;;Effect of seawater on incident plane P and SV waves at ocean bottom and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ground motion records off the coast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4年02期
3 方小丹;魏琏;周靖;;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与反应谱[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3期
4 胡进军;刁红旗;谢礼立;;海底强地震动观测及其特征的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6期
5 谢俊举;温增平;李小军;李亚琦;吕红山;黄隽彦;;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6 丁幼亮;李爱群;缪长青;;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结构损伤预警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7 李小军;;海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特殊问题[J];震灾防御技术;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静;刘冲;韦佳宏;张凯;张学海;;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钢轨扣件松脱检测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年05期
2 王锦章;徐冰超;任杰;杨欧;卢文良;刘先康;魏存伟;;一种基于Gabor变换的HRRP目标识别方法[J];电子科技;2017年04期
3 蒋欢军;段延锋;王逸珂;;基于场地特征周期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3期
4 夏樟华;林友勤;张景杭;宗周红;;环境温度对连续箱梁刚构桥相对小波熵指标的影响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年01期
5 陈宝魁;王东升;李宏男;孙治国;李超;;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for offshore ground motions:Analysis and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7年01期
6 魏琏;王森;;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建筑结构;2017年01期
7 周靖;方小丹;毛威;;长周期抗震设计反应谱衰减指数与阻尼修正系数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1期
8 王超;黄彩萍;艾德米;朱宏平;;基于统计小波包能量分布的结构健康状况预警[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年06期
9 杨笑梅;陈宇庭;;考虑场地条件的高层建筑长周期地震反应特征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年06期
10 盛涛;张顺宝;;拟合D-V-A联合谱及各项峰值的人造地震动[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光耀;王明年;于丽;林国进;;汶川地震公路隧道洞口结构震害分析及震害机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2 中国生;敖丽萍;赵奎;;Influence of explosion parameters on wavelet packet frequency band energy distribution of blast vibration[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2年09期
3 张小平;刘溯;刘超;张银龙;马顺;刘洋;李涯;姜华;张凤君;;设计地震动反应谱长周期区段确定方法的探讨[J];防灾减灾学报;2011年04期
4 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2期
5 曹加良;施卫星;刘文光;蒋湘闽;;长周期结构相对位移反应谱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7期
6 丁幼亮;李爱群;邓扬;;面向结构损伤预警的小波包能量谱识别参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谢俊举;温增平;高孟潭;袁美巧;何少林;;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8 陈国兴;左熹;王志华;杜修力;孙田;;地铁车站结构近远场地震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10期
9 赵纪东;;中国台湾将建设首座海底地震台站[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10 方小丹;韦宏;江毅;陈福熙;曾宪武;赖洪涛;;广州西塔结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艳,陈厚群,胡晓,朱栗武;合成人造地震动的非线性解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0年07期
2 范留明,黄润秋;一次冲击地震动的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4 王国新,陶夏新;地震动衰减关系拟合的新两步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5 谢异同,张同亿,吴敏哲;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小波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6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远场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7 夏友柏,王年桥,鄢常舒;多点地震动时程人工合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9 戴君武,张敏政,郭迅,齐霄斋;地震动的3D瞬态特征与结构破坏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P.G.Somerville;R.W.Graves;刘素英;;强地震动的表征[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白泉;朱浮声;赵东阳;孙乐娟;康玉梅;;地震动的时频特性对结构弹性响应的影响[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超声模拟在地震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张天中;马云生;舒曦;;关于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设防标准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袁芳;北京交大发挥学科优势支持灾后重建[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志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黄景琦;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施炜;RC框架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左占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齐;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7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冬丽;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志旺;建筑结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均升;非线性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在地震动衰减关系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宇航;近断层区域划分及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陈勇;集集地震余震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其不确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谭力川;川滇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源谱与衰减参数反演的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谢丰蔚;地震动记录选择和调幅方法的研究及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颜昆明;具有双平稳段强震动的工程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李尔超;强度包络函数参数不确定性对土层地震反应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9 邬迪;考虑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谱[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10 王倩;水平地震动持时的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444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4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