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 适宜性 应急避难场所 灰色关联分析 石家庄市 出处:《震灾防御技术》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适宜与否,能否在灾时和灾后及时发挥应急避难功能,将直接决定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情况。基于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本文以石家庄为例,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三个层面构建了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运用熵值权重法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对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中有3处达到适宜等级,2处达到一般适宜等级,4处是不适宜等级。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建设性建议。结果可检验石家庄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为石家庄市新增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建议。
[Abstract]:Whether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 is appropriate or not and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 can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time of disaster and after disaster will directly determine the life safety and property loss of residents. In this paper, Shijiazhuang as an example, from the effectiveness, accessibility, security three levels of Shijiazhuang City emergency shelter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ith GIS software as a data processing platform. The suita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 in Shijiazhuang city was evaluated by entropy weight method combined with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s in Shijiazhuang reached the appropriate grade. Finally,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could tes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ayout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 in Shijiazhuang. For Shijiazhuang new asylum sit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advice.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模型与风险防范模式研究(NO.41171402)”资助 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NO.201402011)资助
【分类号】:P315.9
【正文快照】: 引言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后应急避难和救灾疏散的重要场所,对及时有效保障避难人员生命安全并减少财产损失具有关键的作用,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季珏等,2014;魏东等,2015)。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震、火灾、爆炸、工程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城市安全一隅——应急避难场所[J];防灾博览;2003年06期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通过专家审定[J];城市与减灾;2004年02期
3 韩淑云;北京19处应急避难场所将于年底建成[J];城市与减灾;2004年04期
4 于姗姗;北京将建19座应急避难场所[J];防灾博览;2004年04期
5 ;《北京市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通过[J];城市与减灾;2006年02期
6 毛培;宋伟轩;;建设本地特色的城市避风港——以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J];城市与减灾;2009年02期
7 许慧鹏;;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探[J];防灾博览;2009年02期
8 张晓峰;;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化建设[J];城市与减灾;2009年04期
9 戴晴;高振记;杨鹊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方法综述[J];科技资讯;2010年06期
10 张军;张炜;;郑州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树枝;黄建南;;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闫永涛;唐勇;魏宗财;;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杜甫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4 施宏伟;;论沈阳市中山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杨福鑫;张雷;李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刍议[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张晓峰;杨芳;程春娥;白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安全评价方法研究[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志良;张丽梅;;城市公共安全的规划探索——以《天津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提升)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国友;;北京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调查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傅小娇;;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乃志;吴波;;基于安全城市理论下的地震应急疏散及模拟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佳鹏;应急避难场所:撑起人民生命的保护伞[N];中国建设报;2003年
2 记者 何可;郑州要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N];河南日报;2006年
3 何书彬 李奕佳;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挂牌”今年要过半[N];厦门日报;2007年
4 刘俊礼邋孟斌;应急避难场所 今年建成两个[N];郑州日报;2007年
5 蓝讯;北京城区将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00多处[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通讯员 梁峰 葛秀伟 记者 贺耀堂;我市新增两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N];连云港日报;2008年
7 记者 刘欢;本市已建成32个大型室外应急避难场所[N];北京日报;2008年
8 记者 王汝堂;各地启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王汝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你的城市有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游春亮邋实习生 张保英;深圳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N];法制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窦凯丽;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支持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李久刚;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决策模型及选址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芬;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的实施和评价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昂玉洋;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龙晓露;长沙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4 林佳慧;长春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格局及效能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女英;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识别与空间布局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冬;建筑物二次地震震害评估模型及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7 许雅斐;泉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8 马德生;朝阳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方案改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郝健秋;山地小城镇地震灾害应急避难空间网络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尹灵芳;基于行为特征的芦山县城室外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44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4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