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巴西劈裂法在层状岩体抗拉强度测试中的分析与讨论

发布时间:2018-01-21 15:28

  本文关键词: 层状岩体 层理角度 巴西劈裂试验 各向异性 破坏模式 出处:《岩土力学》2016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分析巴西圆盘劈裂法在层状岩体抗拉强度试验中的适用性,在以往层状岩体巴西圆盘劈裂试验成果分析基础上,选取层理砂岩为试验对象,设计并进行了考虑不同层理角度的砂岩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层状岩体抗拉强度的各向异性特点非常明显,层理角度对各种层状岩体的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是基本类似的,只是影响程度不一样;(2)不同层理角度圆盘试样的破裂面形状差别较大,其破坏模式可以归纳为直线型、折线型和弧形型;(3)当层理角度0°β90°时,破裂面的发展规律不能严格满足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力学理论模型的假定,采用式(1)计算得到的劈裂抗拉强度只能是一个近似的值;(4)当圆盘试样加载线两侧的岩石材料、层理结构对称分布时,加载时圆盘内的应力分布可以较好地满足其理论计算模型,其试验结果比较准确。研究成果可为层状岩体抗拉强度的准确测定提供较好的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pplicability of Brazilian disc splitting method in tensile strength test of layered rock ma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 Brazilian disc splitting test results of layered rock mass, bedding sandstone is selected as test object. The splitting test of Brazilian disc of sandstone considering different bedding angles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isotropy of tensile strength of layered rock mass is very obvious. The effect of bedding angle on th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of various layered rock masses is basically similar, but the influence degree is different. (2) the fracture surface shape of disc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bedding angles varies greatly, and the failure modes can be summed up as linear, broken line and arc; 3) when the bedding angle is 0 掳尾 90 掳,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surface can not strictly meet the assumption of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Brazilian disc splitting test. Th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calculated by formula 1) can only be an approximate value. 4) when the rock material on both sides of the loading line of the disk specimen is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with the bedding structur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disk can satisfy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odel wel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quite accurate and can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strength of layered rock mass.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水利部公益基金(No.2014010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3091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439003)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5CFA140)~~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在试件制作和拉伸试验中用直接拉伸法测试岩石抗压强度均存在较大困难,而巴西圆盘劈裂法 由于试样制作和试验流程相对比较简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岩石抗拉强度测试方法,1978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将其列为岩石抗拉强度测试的推荐方法之一[1],1999年和2001年我国也先后将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森宏;层状岩体的铂矿层[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12期

2 郭牡丹;王述红;张航;徐源;;层状岩体强度数值模拟及其讨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3 范志杰;;四川白马辉长岩质层状岩体中斜长石的形变与分布[J];矿物岩石;1982年01期

4 朱章森;胡远来;姜若维;;攀西基性超基性层状岩体分层的数学地质研究[J];矿物岩石;1983年01期

5 汪云亮,王旺章,李巨初,韩文喜;白马层状岩体岩浆分离结晶作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6 张桂民;李银平;施锡林;杨春和;王李娟;;一种交互层状岩体模型材料制备方法及初步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7 左双英;叶明亮;唐晓玲;续建科;史文兵;;层状岩体地下洞室破坏模式数值模型及验证[J];岩土力学;2013年S1期

8 郭履和;杨本锦;张冬梅;曾晴;;攀西地区白马和红格层状岩体分异特征的数学地质论证[J];矿床地质;1984年03期

9 王启耀;赵法锁;;考虑偶应力的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开挖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朱泽奇;盛谦;梅松华;张占荣;;改进的遍布节理模型及其在层状岩体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远;王思敬;杜永廉;;层状岩体结构变形破坏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仲奎;陈振声;;层状岩体三维边界元应力分析中的面力不连续问题[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3 张海东;;层状岩体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单元分析[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4 左双英;叶明亮;唐晓玲;续建科;史文兵;;层状岩体地下洞室破坏模式数值模型及验证[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5 肖远;;轴向力与横向力共同作用下层状岩体的临界荷载问题[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6 熊诗湖;邬爱清;周火明;;层状岩体变形试验的尺寸效应[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子新;华安增;;层状岩体滑落的分形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李仲奎;H.A.Mang;;层状岩体边界单元法中的奇异性问题[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范雷;唐辉明;王亮清;;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层状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初探[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安敏;顾金才;沈俊;明治清;;层状岩体加固中锚固体周围岩层塌落深度的近似计算方法[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梅松华;层状岩体开挖变形机制及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2 周莲君;层状岩体破坏特征的试验和数值分析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杨乐;基于Cosserat介质理论的层状岩体均匀化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程鹏;高应力条件下层状岩体力学特性及时效破裂机制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5年

2 冷霜;层状岩体变形试验的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熊诗湖;层状岩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7年

4 王涛;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的层状岩体锚固支护系统研究与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田治金;喀斯特环境下层状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6 郭志华;层状岩体宏观力学参数的计算机模拟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7 张练;基于Cosserat理论的层状岩体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D];长江科学院;2012年

8 黄达;软硬岩层互层巷道顶板稳定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51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51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