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盆地Lg波衰减及台站场地响应特征
本文关键词: 场地响应 衰减 联合反演 解的稳定性 地震 出处:《地球科学》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华北盆地是中国大陆地震活跃区之一,通过地震波衰减及场地响应参数研究该区构造介质属性及台基属性对地震预测预报、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g波谱比的联合反演方法是获得地震波衰减参数及场地响应的有效方法,通过随机重采样方法可以检验解的稳定性.使用华北盆地68个台站记录的2004—2008年的149次地震,震级ML为1.7~5.3的震中距为100~600km,按信噪比大于2的标准挑选有效垂向记录1 000多条,地震射线较好地覆盖了华北盆地38°N~41°N、114°E~120°E区域.采用2.60~3.65km/s的速度窗截取Lg波形并转化为频谱,研究频率范围为1~7Hz,频率间隔0.2Hz.计算得到的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f)与频率f的关系可表示为Q(f)=125±4.4f~(0.86±0.03),研究区为低Q0(对应频率1Hz),高频率依赖性的构造活跃区.基岩台站对地震波没有表现出明显放大作用,黄土沉积台站低频端比高频端明显放大;场地响应波动较大台站其解的标准偏差也大,说明场地响应的不稳定性体现了台基属性的非稳定性特征.
[Abstract]:The North China Basin is one of the seismically active area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Seismic wave attenuation and site response parameters are used to study the seismic prediction and prediction by the attributes of the tectonic medium and the seismic platform.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LG spectrum ratio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obtain attenuation parameters and site response of seismic wave. The stability of the solution can be tested by random resampling method. 149 earthquakes recorded from 2004 to 2008 were recorded from 68 stations in North China Basin.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with M _ L of 1.7N _ (5.3) is 100 ~ 600km.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 2, more than 1,000 effective vertical records are selected. The seismic rays well covered the 38 掳N ~ (41) ~ (41) 掳N ~ (-1) ~ (114) 掳E ~ (12) 掳E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Basin. The LG waveform was intercepted by a velocity window of 2.60 ~ 3.65 km / s and converted into the frequency spectrum. The frequency range is 1 ~ 7 Hz.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enuation quality factor (QF) and frequency f can be expressed as QF 125 卤4.4 fU 0.86 卤0.03). The study area is low Q _ 0 (corresponding frequency 1Hz ~ +, high frequency dependent tectonic active area). The bedrock station has no obvious amplification effect on seismic wave, and the low frequency end of loess depositional station is obviously enlarged than the high frequency e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solution is also larg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stability of the site response reflect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base attribute.
【作者单位】: 浙江省地震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o.41090291) 中国地震局星火计划项目(No.XH12023)
【分类号】:P315
【正文快照】: 华北盆地位于中国大陆北部,地处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南以广饶-聊城断裂为界,东与渤海湾相接,郯庐断裂带穿过渤海湾构成其东界.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由于不均匀张裂和沉降,形成复杂的断层分布特征,地形地貌上隆凹相间,是典型的多次张裂盆地(黄金莉和赵大鹏,2005),新生代以来,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培善;;地震波衰减研究的最新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1989年01期
2 邹振轩;;浙江地区地震波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6期
3 李振春;王清振;;地震波衰减机理及能量补偿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4 李清河,郭建康,闵祥仪,付印发,盛国英;天水—礼县地区地震波透视[J];中国地震;1990年01期
5 王辉,常旭,高峰;井间地震波衰减成像的几种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1期
6 陈培善;地震波衰减研究在我国的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1期
7 孟智民;张春芳;张宪;杜长娥;关昕;;关中陕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波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J];内陆地震;2010年02期
8 魏文;王兴谋;李红梅;王树刚;王红;;基于地震波衰减的特征属性重构方法[J];石油物探;2012年03期
9 徐果明;;岩石的饱和度对地震波衰减的影响[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5年06期
10 徐平;王宝善;张尉;林建民;陈槞;;利用互相关函数求地震波衰减[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振春;王清振;;地震波衰减机理及能量补偿研究综述[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2 钟磊;张军华;徐辉;于海铖;;地震波衰减模拟及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官群;刘盛东;郭立全;曹煜;吴荣新;;地震波衰减反演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白晓寅;吴国忱;梁锴;;基于单程波方程的地震波衰减特征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官群;刘盛东;郭立全;曹煜;吴荣新;;地震波衰减反演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6 宁淑元;卢文波;金旭浩;杨建华;陈明;严鹏;;地震波衰减参数确定方法综述[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孙克忠;滕吉文;姚虹;程立芳;;地震测深中的地震波衰减[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8 焦明若;赵振;;地震波衰减机制的研究及其在辽西地区的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林怀存;李永红;;山东地区地震波衰减特点及其应用[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10 刘丽芳;刘杰;苏有锦;付虹;;2001年施甸震群地震波衰减及震源参数特征研究[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传辉;含水合物地层地震波衰减特性及衰减系数估计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尹陈;地震波衰减与流体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白晓寅;基于地震波衰减理论的地层吸收参数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王敬华;地震波衰减参数提取方法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卢良鑫;未固结砂岩岩石物理属性与地震波衰减系数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杨伟刚;基于地震波衰减属性的主参数分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3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5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