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彬县地区铀成矿关键时期的古地貌特征
本文关键词: 古地貌特征 沉积期 成矿期 铀成矿 出处:《地质通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侏罗世为直罗组下段沉积期,辫状河道为有利的铀储层砂体,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低洼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是砂岩型铀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控制着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和铀矿的富集:晚侏罗世铀预成矿期,古隆起区受到潜水淋滤,含铀物质向斜坡和低洼区迁移;早白垩世-古新世铀主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含氧含铀水的水流方向,氧化还原带主要分布在古地貌斜坡区。
[Abstract]:The middle Jurassic is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lower member of Zhiluo formation, and the braided channel is a favorable sandbody for uranium reservoir. The uranium orebody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braided river sand bod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paleogeomorphology and mainly developed in low-lying area and late Jurassic. Early Cretaceous-Paleocene, Eocene-Miocene is sandstone-type uranium metallogenic epoch, paleogeomorphology controls the flow of groundwater paleocurrent, the distribution of redox zone and uranium enrichment: late Jurassic uranium premineralization. The paleouplift was leached by phreatic water, and the uranium-bearing material migrated to the slope and low-lying area. During the mai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period from early Cretaceous to Paleocene paleogeomorphology controlled the flow direction of oxygen-bearing uranium-bearing water and the redox zone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leogeomorphic slope area.
【作者单位】: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
【基金】:中核集团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油气耗散与铀成矿的时间配置关系研究》(编号:地HQX1601)、中核集团集中研发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关键因素识别与靶区优选》(编号:2016地LTD1601-3)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铀成矿地质特征与远景评价》(编号:201586) 国家973项目《北方典型产铀盆地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编号:2015CB453004)
【分类号】:P619.14
【正文快照】: 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2.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1.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Beijing 100029,China;2.CNNC Key Laboratory of Uranium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Evalu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章华,徐宏;河道古水文古地貌参数的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年02期
2 周川;王英民;黄志超;陆金波;万丽芬;;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与演化[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10期
3 王建平;樊太亮;高志前;侯伟;李一凡;贺永奎;;辽河滩海西部海南—仙鹤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作用[J];现代地质;2012年02期
4 冯磊;吴伟;;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3期
5 庞军刚;杨友运;李文厚;李玲;文莹;;陆相含油气盆地古地貌恢复研究进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洲;;周原地区新生代地貌特征略论[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7 时圣彪;王建民;;陕北太阳湾地区长2油藏与前侏罗纪古地貌[J];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01期
8 黄第藩;王则民;石国世;;陕甘宁地区印支期古地貌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石油学报;1981年02期
9 夏明军;戴金星;邹才能;汪泽成;陶士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岩溶古地貌与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10 丁晓琪;张哨楠;刘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层分布规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柳保军;庞雄;施和生;舒誉;;南海13.8Ma以来珠江扇古地貌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王世星;;古地貌差异起伏恢复及在古岩溶地貌表征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侯景涛;王军;邵晓岩;杨国斌;白旭;张战雨;王高强;王楠;;靖吴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油藏控制作用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敬小军;高攀锋;李儒春;徐婷;杨立国;姬瑞兰;;绥靖油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及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周飞;王碧涛;黄文芳;朱亚娣;于海英;李积林;;吴起地区侏罗系古地貌刻画及油藏富集规律研究[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伟;辽河滩海东部古近系层序—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约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芳芳;靖边气田陕384~陕400井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代廷勇;镇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彭莉;塔中隆起奥陶纪古地貌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林琳;辽河滩海地区中央凸起带古地貌特征及其对两侧砂体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韩敏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奥陶纪末古地貌与马五段储层预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聪颖;川中GST构造灯影组顶部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项广鑫;广西平果原生铝土矿物源、沉积相及古地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孙文峰;乌南地区古地貌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李长志;黄龙区块马五_(1+2)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0 李辉;靖边西部中生界储层地震综合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55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55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