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灌注桩套管振动贯入引起的地面振动及隔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3 00:29

  本文关键词: 灌注桩套管 振动贯入 地面振动 有限元 隔振沟 出处:《岩土力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全套管振动取土灌注桩施工工艺的发展,灌注桩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关于灌注桩套管振动贯入机制,特别是套管贯入引起的地面振动研究还不全面。在全面介绍了套管振动贯入全过程的有限元-无限元耦合模型的建立过程后,对套管振动贯入引起的地面振动规律及施工安全距离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正交有限元法评价了各因素对施工安全距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套管贯入过程中,地面振动主要沿水平向;在套管贯入初期,地面不会产生水平向峰值速度,当套管贯入到振动临界深度时,地面产生水平向峰值速度;地面水平向峰值速度随径向距离增大呈指数型衰减;施工安全距离随动力荷载幅值、接触面摩擦系数增大而增大,随振动频率、土体模量增大而减小。研究了隔振沟的填充材料、深度和宽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填充料的隔振沟隔振效果最好;隔振沟的宽度对隔振效果影响不大,其深度对隔振效果影响显著。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set of tube-vibration earth-filling pil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t-in-place pile in the engineering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but the mechanism of the casing vibration penetration of the cast-in-place pile is concerned.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surface vibration caused by casing penetration is not comprehensive. After introduc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casing vibration penetration, the finite element coupled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rules of ground vibration caused by casing vibration penetration and the safety distance of construction are studied in detail.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construction safety distance is evaluated by using orthog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orthogona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Casing penetration process. The ground vibration is mainly horizontal.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casing penetration, the horizontal peak velocity does not occur on the ground, and when the casing penetrates to the critical depth of vibration, the horizontal peak velocity occurs on the ground. The horizontal peak velocity of the surface attenuat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radial distance. The safe distance of construction increases with the amplitude of dynamic loa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contact surfac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soil modulus. The effect of filling material, depth and width of isolation ditch on vibration isolation effect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ditch without filling material has the best vibration isolation effect. The width of the isolation ditch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isolation effect, but its depth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solation effect.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72299)~~
【分类号】:TU473.1;TU435
【正文快照】: 灌注桩不受土层变化限制,可根据土层分布情况任意变化桩长,容易适应持力层高低不平的变化,不需要接桩和截桩,节约钢材、振动小、噪声小、承载力高,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工程及港口工程的基础[1]。随着全套管振动取土灌注桩施工工艺的发展,灌注桩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民,倪芝芳;地下工程开挖爆破的地面振动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2 杨勇锟;闫松岭;;铁路交通引起的地面振动研究[J];河南科学;2009年12期

3 詹正彬;;地噪声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1年08期

4 王威;;大地颤抖前该知道些什么?[J];科学与文化;1995年02期

5 张孟昂;罗煜;王广成;;泰安地震台地震观测山洞抗干扰设计[J];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03期

6 楼梦麟;李守继;黄天立;丁洁民;;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谱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7 张翠红;杨先健;;地铁引起的地面振动传播[J];环境工程;2011年02期

8 T.L.Holzer;杨智娴;;洛马普列塔地震破坏大部分归因于放大了的地面振动[J];世界地震译丛;1995年03期

9 单涛涛;楼梦麟;蒋通;陆秀丽;;地铁诱发地面振动传播衰减特性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10 袁海良,任寰,宋杰;崇州苟家特大山体滑坡地面振动特征[J];四川地震;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功奇;高广运;蒋建平;;Hyperbola-Logistic模型预测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2 赵长海;雷军;马筱月;冯力理;张宇;程乾;;北京市地铁四号线列车运行振动与地面振动关系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维;靳平;陶良小;唐云凯;;车辆目标地面振动信号的识别技术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4 陶履彬;王怀忠;;地铁隧道埋深对列车运行引起地面振动以及对洞室围岩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姚正伦;姜广荣;郑颖人;张乃基;;重庆地下轻轨列车运行地面振动效应的预测与评价[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承明;轨道交通引起地面振动的智能分析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光明;高速铁路路基段地面振动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兆亮;城轨引起近地表振动的传播规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赵东锋;磁流变阻尼半主动减振浮置板轨道动力响应分析及其地面振动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廖雪娇;减低交通荷载引起地面振动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9年

4 韩海燕;软土路基上高速列车引起地面振动的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邵鸣和;高速列车运行于无砟轨道引起的地面振动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徐必兵;打桩引起地面振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于世浦;公路交通所致环境振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汪杰;基于列车运动的轨道与地面振动能量回收机理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6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56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7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