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金锁关地区延长组构造-热演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25 07:11

  本文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金锁关地区 构造变形 热演化特征 出处:《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野外剖面勘测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金锁关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金锁关-淌泥河剖面延长组总体呈现为褶皱-冲断构造变形样式,剖面北段的淌泥河处发育较为强烈的斜歪褶皱-冲断构造;该冲断构造属于瑶曲-云梦山冲断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中侏罗统卷入了与延长组协同的褶皱变形,并与其上覆的下白垩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表明其构造变形时间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剖面上强、弱变形区段2件延长组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中值年龄和池年龄非常接近地分布在(105±7)Ma和(93±6)~(94±6)Ma,表明金锁关地区延长组抬升冷却至AFT封闭温度以浅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100 Ma左右;砂岩样品AFT热史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延长组最晚在早白垩世中期的120 Ma左右已达到最大埋深增温,之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120~115 Ma的快速抬升、115~40 Ma的缓慢抬升和40~17 Ma以来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
[Abstract]:The field section survey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rdos Basin Southeast Margin of jinsuoguan area thre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f Mesozoic Cenozoic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of jinsuoguan. - Tang River section of Yanchang Formation mud generally presents foldingthrust tectonic deformation style, drip at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river section developed strong inclined fold thrust structu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rust structure belongs to Yao Qu - Yunmeng Mountain Thrust Belt, and the Middle Jurassic in Yanchang 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of folds, and the overlying Lower Cretaceous is angular unconformity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shows that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mainly occurred in Yanshan in the middle Late Jurassic. Section 2 is strong, weak deformation section sandstone samples of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median age and age distribution in the pool is very close (105 + 7) Ma and (93 + 6) ~ (94 + 6) Ma, showed that jinsuoguan in Yanchang Formation uplift cooling to AFT closure temperature with peak ag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hallow sandstone samples of about 100 Ma; AFT simulation of thermal history result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120 Ma the left and right has reached the maximum depth of warming, after the rapid uplif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120~115 Ma, 115~40 Ma long fast slow uplift and 40~17 Ma since the rise of exhuma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1630312)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BJ14252)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专项(1212011220761-03)
【分类号】:P542
【正文快照】: 金锁关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渭北隆起东北部,区域上与秦岭造山带北缘的(华北)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构造带相邻[1-2],地处盆地稳定沉降区与其南缘冲断构造带之间的过渡转换区带。长期以来,已有诸多学者对渭北隆起南缘(外带)抬升-剥露区带的构造变形和热演化特征进行了较为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同超;焦龙进;王平;;延长组(群)的沿革[J];陕西地质;2013年01期

2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对延长组油源问题的探讨[J];石油学报;1980年02期

3 彭蜀安;陕北延长组浅油层勘探开发近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1期

4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5 李凤杰;郑荣才;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延长组发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吴立群;焦养泉;杨琴;张承泽;杨生科;;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物源体系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7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赵俊兴;陈安清;朱志军;彭传利;张成弓;陈彦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古地震效应及其地质启迪[J];地质论评;2010年04期

8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9 严云奎;安亚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川口油田北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学军;王志欣;陈杰;曾溅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2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陆相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及相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文;陕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高鹏鹏;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3年

4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刘航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储层成因及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秋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陆相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方艳梅;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油气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朱源泉;ZL油田延长组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4 董凌峰;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长组有利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闻金华;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6 储昭奎;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兆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葛鹏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先超;鄂南长武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谢灏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1462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62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