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海南部大陆边缘两个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

发布时间:2018-02-01 08:42

  本文关键词: 新南海 古南海 构造演化 构造旋回 大陆边缘 沉积相 盆地形成 油气成藏 出处:《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地震、钻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南部各盆地成盆、成烃、成藏特征,揭示南海南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地质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南海经历古南海形成与发展、古南海消减与新南海发展、南海快速沉降与萎缩等3个构造阶段,古、新南海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海南部大陆边缘的区域构造格局,形成南、北两个盆地带,并控制了各盆地带成盆、成烃和成藏特征。南盆地带烃源岩以中新统煤系烃源岩为主,热演化程度不均,近岸生油远岸生气,挤压褶皱构造带和生物礁群是有利区带。北盆地带烃源岩以始新统—渐新统为主,热演化程度高,以生气为主,生物礁、断块为其主要聚集区。研究认为,南海南部大陆边缘盆地尚有很大勘探潜力,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南盆地带应油气兼探,北盆地带以找气为主。
[Abstract]:Based on seismic, drilling, core and outcrop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n format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oil and ga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reveal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experienced three tectonic stages, namel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South China Sea, the subduction of the ancient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rapid subsidence and atroph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ew South China Sea controls the regional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forming two basin belt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controlling the basin formation of each basin belt.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 basin zone are mainly Miocene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with uneven thermal evolution and offshore oil generation on the far shore. The compressional fold structural belt and the reef group are favorable zones.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ern basin zone are mainly Eocene-Oligocene with high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and the main accumulation areas are bioreefs and fault block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basin zone are dominated by Eocene-Oligocene. The sou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which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 south basin belt should b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the north basin belt is mainly gas prospecting.
【作者单位】: 中海油研究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地质演变对油气资源的控制作用”(9152830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6,2011ZX05025,2008ZX0502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9CB219400)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引用:张功成,唐武,谢晓军,等.南海南部大陆边缘两个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6):849-859.ZHANG Gongcheng,TANG Wu,XIE Xiaojun,et al.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basin belts in southerncontinental margin in South China Sea[J].P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广金;福州盆地形成与发展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S1期

2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3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4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5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6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7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8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9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10 龙汉春;以中原地区为例论华北中新生代地洼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其控油气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麦昌荣;;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中心探讨及其找油气前景[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顾雪祥;李保华;付绍洪;徐仕海;董树义;;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3 记者 滕艳 通讯员 徐丛荣;大陆边缘特殊地质事件激发异常成矿[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滕艳邋徐丛荣;中国大陆边缘具备多种有利成矿条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国连杰;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项目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6 于德福;拉张环境成就大陆边缘[N];中国矿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赵德军;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吉云平;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9 赵阳慧;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盆地构型及其形成演化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0 张海林;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9 刘志;亚诺斯盆地新生界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钱劲;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1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81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