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凹陷顾庄区块阜三段油藏地质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 顾庄地区 小层划分对比 沉积微相 储层特征 地质模型 出处:《长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依托《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区带阜三段圈闭评价与油藏描述》项目,以顾庄油田为例,综合应用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在层序的控制下进行沉积微相、砂体分布研究,分析油气成藏条件,建立研究工区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溱潼凹陷顾庄地区主力勘探层阜三段的沉积微相变化较大,油层多且薄,平面上变化大,对进一步的储层研究和油藏描述不利,该研究区构造破碎、断块小,因此要统一全区各油组小层对比方案,各油组主要含油砂层局部构造也有待进一步落实。针对顾庄区阜三段地质特点,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利用沉积构造学的理论及层序原理精细分层。此次研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建立和完善本区等时地层格架单元,使小层划分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观察岩心岩性,对岩相分类及测井相进行分析,然后对沉积相类型展开研究,得到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规律。按照单井相,沉积微相的类型和测井曲线相关的联系,完成了不同微相的测井模式。对储层的物性、储层砂体的厚度等进行分析,完成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图。依据各层岩心资料统计各小层砂厚和砂地比,根据统计的数据编制各油组的含砂率图和砂厚图,进而得到各油组地震相图。结果显示阜三段是三角洲前缘沉积,顾庄区为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河道间发育支流间湾,在帅垛区发育河口坝。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储层砂体特征研究。最后在沉积相的基础上对储层进行预测,采用波阻抗反演和随机反演进行预测,得到的砂体富集区与沉积相吻合,并编制反演油层厚度图,地层模型特征更为准确。构造模型由层面模型和断层模型组成,利用地震数据或井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层和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来建立。然后使用Petrel软件对顾庄区带阜宁组三段油层开展精细油藏地质建模研究,建立顾庄地区阜三段油藏地质模型。采用相控建模的原则,在沉积相模型的约束下完成高精度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其次在钻井沉积相、地震分析等研究成果下,利用测井数据和随机模拟算法,以复合相控-克里金建模方法建立各层参数模型相,即为研究区顾庄区块阜三段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三维模型。本次研究最终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阜三段整体上有四个油组,每个油组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二十个小层,Ⅰ油组有五个小层,Ⅱ油组有3个小层,Ⅲ油组有3个小层,Ⅳ油组有6个小层。Ⅰ、Ⅱ、Ⅲ、Ⅳ均为下细上粗的反粒序。Ⅱ、Ⅳ油组的砂地比在0.2到0.5,砂厚在十到二十米之间,厚度适中。Ⅰ、Ⅲ砂地比在0.1到0.7,砂体比较发育,砂岩厚度比较大。研究区顾庄区地层比较完整,没有穿层,但是阜三段Ⅲ油组发现有部分火山岩侵入体。(2)从岩性和电测井曲线上来看,自下而上为由细逐渐变粗的反韵律,进积型结构,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反钟型和漏斗形。阜三段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有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分选均匀,砂体单一,具有良好的储油物性。(3)采用相控随机模拟算法建立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明确了各个含油气砂体的物性特征,建立含油饱和度模型,得到油藏空间展布情况。通过对模型分析认为,构造模型可靠,与钻井、测井分层及地震解释结果比较吻合;储层属性模型反映的储层物性展布方向,符合地质认识。经过研究得到,本区油气分布具有以下特征:纵向上,阜三段Ⅰ、Ⅲ油组为主要含油层,其中Ⅰ3、Ⅰ5小层含油面积最大;Ⅰ1、Ⅰ2、Ⅲ1、Ⅲ2、Ⅲ3、Ⅲ4、Ⅲ6小层含油面积次之;Ⅳ1、Ⅳ3、Ⅳ5小层含油面积较小;Ⅱ1、Ⅱ2、Ⅱ3小层含油面积最小。其中顾1井区与顾3井区的Ⅰ3、Ⅰ5小层在纵向上的连续性比较差。从平面上看,帅垛地区中帅5井区的含油面积最为富集且延长至帅4井区,帅5-20井区的含油面积次之,油气潜力巨大;顾庄地区油气主要集中在顾1井区和顾3井区,受构造影响,含油面积最小。油藏地质模型真实地再现了研究区各层油藏地质特征,该油藏的构造、砂体展布、孔渗饱等属性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该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和油藏依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facies , sedimentary facies classification and logging facie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 sand bod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facies , sedimentary facies classification and logging facies . The three - dimensional models of porosity , permeability and oil saturation are established by the complex phase - control - Kriging modeling method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 ( 1 ) There are four oil groups on the whole of Fu3 , and the thickness is moderate . The sand - to - ground ratio of the oil group is 0 . 2 - 0 . 7 , and the thickness is moderate . ( 3 )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models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phase control stochastic simulation algorithm ,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ach oil - bearing sand body are defined , and the oil satur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obtain the reservoir space distribution .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李延钧;蔡正旗;;石油高校《油藏地质学》课程设置与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
3 党虎;;油气生产企业油藏地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年12期
4 颜惠兰;油藏地质研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3年06期
5 赵翔;李志江;周荣萍;;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1期
6 王觉民,金晓辉;水平井优化设计中油藏地质因素的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7 孙业恒;;油藏地质模型质量控制与验证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1年01期
8 潘琳,孙岿,华中雄,王元顺,刘卫民;MapGis技术在油藏地质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3年06期
9 林承焰;张宪国;王友净;王贺林;梁冬梅;;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及其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8年01期
10 沈章洪,梁雪梅,田立新;随机模拟技术在QHD32-6油田油藏地质模型随钻调整中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邓洪军;工程技术与油藏地质有机结合[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许忠 韩建栋;吐哈技术走进苏丹大油田[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邹本强 通讯员 张晓刚 王贺;辽河色谱“指纹”技术破解油源识别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记者 郑干臣;河南油田综合治理多产原油[N];中国石化报;2008年
5 记者 刘祥飞 通讯员 李丹;长关油井又“吐”油[N];中国石油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伟;油藏地质模型及其动态实时跟踪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李树军;秦家屯油田油藏地质与开发调整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魏铁军;适用于二氧化碳驱油藏地质模型建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飞;D块火驱开发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杨威;南海W油田北块注水开发油藏地质与政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杨晓榕;溱潼凹陷顾庄区块阜三段油藏地质模型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4 张宪国;大港滩海地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李文彬;小洼地区油藏地质研究及潜力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6 张伟;精细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李德鹏;地震约束油藏地质模型的更新[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刘明;陈堡油田陈3块油藏地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周明晖;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7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49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