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应变软化及渗透率演化模型和试验验证
本文关键词: 应变软化 改进SS模型 体积应变增透率 渗透率演化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预测承载岩石的应变软化和渗透率演化,基于Gebdykes白云岩的三轴试验结果,分析了围压对岩石弹性模量、破坏应变、峰值强度、强度退化过程、残余强度和剪胀扩容的影响规律。将岩石变形全过程简化为3阶段,使用强度退化指数、脆性模量系数和扩容指数改进FLAC中的SS模型,建立了考虑围压影响的岩石应变软化模型。基于淮南潘一矿煤、凝灰岩、巴里坤砂岩、山西安家岭泥岩的渗透率与体积应变实验数据,建立了基于体积应变增透率的岩石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改进SS模型结合,建立了考虑围压影响的岩石应变软化和渗透率演化模型。利用本文模型分别模拟了安家岭泥岩和Gebdykes白云岩的三轴压缩、渗透率演化和体积扩容过程,结果表明:1体积应变渗透率演化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体积应变与渗透率的关系;2本文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围压对岩石残余强度、峰后强度退化过程和剪胀扩容的影响,能较准确预测承载岩石的渗透率演化。
[Abstract]:In order to predict strain softening and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bearing rock, based on the triaxial test results of Gebdykes dolomit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elastic modulus, failure strain, peak strength and strength of rock is analyzed. The whole process of rock deformation is simplifi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SS model in FLAC is improved by using strength degradation index, brittle modulus coefficient and expansion index. A strain softening model of rock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confining pressur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permeability and volume strain of coal, tuff, barikun sandstone and Anjialing mudstone in Huainan Panyi Mine, Shanxi Province, A rock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 based on volume strain antitransmittance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improved SS model. The model of strain softening and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rock considering confining pressure is established. The process of triaxial compression, permeability evolution and volume expansion of Anjialing mudstone and Gebdykes dolomite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model of volume strain permeability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ume strain and permeability. The model in this paper can well simulate the influence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residual strength, post-peak strength degradation process and shear dilatancy. The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bearing rock can be predicted more accurately.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13208148,E2015208089)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庆东;油气层渗透率测试仪[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2 周涌沂,王端平,马泮光,田同辉;渗透率的矢量性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6期
3 黄乔松,赵文杰,杨济泉,刘兵开;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研究与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德会;;多孔介质渗透率及其在金属成矿研究中的意义[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5 李昊;张海茹;;不同尺度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6 胡昌蓬;宁正福;;室内渗透率测量方法对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马飞英;王永清;王林;章双龙;张强;;煤岩中水分含量对渗透率的影响[J];岩性油气藏;2013年03期
8 G.V.契林卡 ,R.梅恩 ,A.辛诺罗特 ,仇奎华;沉积物孔隙率、渗透率和表面积之间的关系[J];石油地质实验;1966年02期
9 Donald G.Jorgensen;邓惠;;估计饱含水地层的渗透率[J];石油物探译丛;1991年02期
10 侯桂珍;;浅谈各种渗透率测量值之间的相互关系[J];测井技术;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恒山;王军;;基于动电效应的岩芯渗透率实验测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闫国亮;孙建孟;;不同尺度下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卢颖忠;李铭;刘福利;昌庆珍;;大庆油田渗透率分布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常莉;谢馥励;张玉君;王克协;;利用声偶极测井资料求取各向异性储层衰减与渗透率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杜尧俊;李文延;;超高围压与超高渗透力作用下砂岩渗透率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7 徐鹏;郁伯铭;;Kozeny-Carman常数的分形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梁艳霞;宁中华;曹海涛;郭海斌;;肇州油田测井解释渗透率技术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许孝凯;范宜仁;陈雪莲;;低孔低渗储层斯通利波反演渗透率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何昌荣;D.Lockner;C.Morrow;D.Moore;;断层泥渗透率随断层滑动的演化[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Anne Nyatichi Omambia;[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保祥;渤海某油田渗透率研究及油藏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刘吉夷;基于混合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的渗透率随机预测[D];浙江大学;2006年
3 曹峰;锥台径向流渗流模型的建立和两向渗透率解释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4 赵海波;泥质砂岩渗透率测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5 唐守琴;油层润湿性和相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隋彦芬;萨尔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二元驱(聚合物/表活剂)和聚表剂驱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赵荣坤;相带约束下的精细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红星;RFT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设计开发[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胡凯;核磁常规测井结合预测砂砾岩储层产水率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崔啸龙;大庆油田萨南二、三区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500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0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