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遍布节理模型的顺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15 20:01

  本文关键词: 层状岩质边坡 遍布节理模型 强度折减法 稳定性 影响因素 出处:《铁道标准设计》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应力作用下,层状岩体表现出相对于均质各向同性的岩体更为复杂的力学行为,针对该种岩层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各向同性本构模型在受力行为及变形破坏的机理上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以成都至兰州高速铁路某隧道洞口段边坡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FLAC~(3D)自带遍布节理模型(ubiquitous-joint模型)描述层状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对岩体及节理面的稳定性影响参数进行强度折减并分析其与边坡安全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边坡的整体安全系数F随节理面倾角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岩体与节理面的黏聚力、内摩擦角的相对值大小影响边坡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而与绝对值大小无关,并且均在安全系数最低的30°倾角表现更高的敏感性,层状岩体的剪胀性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与节理模型的范围和岩体与节理面的内摩擦角相对值有关。
[Abstract]:Under stress, the layered rock mass exhibit isotropic rock mass with respect to more complicate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rock, with the widely used isotropic constitutive model will cause large errors i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failure on the slope of Chengdu to Lanzhou high-speed railway tunnel entrance as the study background, using FLAC~ (3D) with the ubiquitous joint model (ubiquitous-joint model) to describe the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ed rock mass, the influence of rock joint surface and stability parameters of strength red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lope safety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afety factor of slope F with dip angles was the first decrease after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and the rock joint surface cohesion, the relative value of variation of size effect of the slope safety coefficient of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no All of them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30 degree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lowest safety coeffici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dilatancy of layered rock mass on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slope is related to the range of the joint model and the relative value between the rock mass and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the joint surfac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436)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10G018-C-1-3)
【分类号】:TU4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先松;柳晓春;房艳国;;岩体节理大小估算[J];岩土工程界;2008年04期

2 单文琅;节理面的羽饰构造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1982年01期

3 汤经武 ,杨学敏;利用擦痕对节理自动配套——微型机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之三[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4 陈征宙,胡伏生,方磊,SalahBishir;岩体节理网络模拟技术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5 赵奎;王晓军;赵康;金解放;任育林;;节理面构成块体的概率公式及其工程应用[J];岩土力学;2006年03期

6 王卫华;李夕兵;左宇军;;非线性法向变形节理对弹性纵波传播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7 王贵宾;杨春和;包宏涛;殷黎明;;岩体节理平均迹长估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8 李攀峰;杨建宏;聂德新;;岩体体积节理数的修正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2期

9 申艳军;徐光黎;董家兴;朱可俊;;节理平均迹长与统计窗选位关联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0 肖维民;夏才初;王伟;;考虑三维形貌特征的粗糙节理渗流空腔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育梁;闭历平;;节理单元法求解节理岩体力学问题[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张平;吴德伦;;节理爆破的工程实践[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夏才初;;论JRC[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4 黄丹;王剑峰;;光滑节理模型在锦屏大理岩中的应用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5 邵珠山;宋林;;节理处爆炸波的能量衰减规律研究[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贵宾;杨春和;殷黎明;高敬;;岩体节理模拟与甘肃北山预选区节理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段文杰;李世海;冯春;;基于平衡颗粒法生成地质体复杂节理面网格的方法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8 张吉宏;刘红岩;;节理性质对岩体爆破破坏模式影响的数值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许宏发;;节理表面分形特征与分维计算[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夏才初;孙宗颀;潘长良;;含波纹度节理的形貌和剪切性质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海健;深埋节理岩体渗流演化机理及工程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高艳华;等效岩体REV确定及节理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陈昕;节理粗糙度对岩体抗压动态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孙辅庭;张拉型硬岩节理三维形貌表征及其灌浆前后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5 王刚;节理剪切渗流耦合特性及加锚节理岩体计算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卫华;节理动态闭合变形性质及应力波在节理处的传播[D];中南大学;2006年

7 殷黎明;甘肃北山花岗岩节理水力、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梅涛;岩体节理三维网络模拟优化及在甘肃北山芨芨槽岩块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9 许年春;岩体节理多参数反演的反射波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苏楠;基于节理组构的应变分析及其在碎屑岩褶皱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星光;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的波动测试法[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邦翔;高山河谷地区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对节理围岩工程稳定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柏凯红;加锚节理力学特性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李万润;节理岩体力学特性的尺寸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付蛟;黄土地区滑坡机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6 雷松;龙门山北段飞凤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双;节理产状概率模型研究及其在产状分组和岩坡不确定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8 陈文钦;基于产状的岩体节理优势组划分方法及其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徐锡;含节理类岩石材料破裂演化及声发射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海锋;类岩石节理岩体损伤断裂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13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13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c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