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楚雄盆地云龙凹陷油气勘探前景评价

发布时间:2018-02-21 02:15

  本文关键词: 构造特征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保存条件 勘探前景 出处:《长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地质、钻井资料对云龙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凹陷内存在多套有效烃源岩,寒武系、泥盆系和和上三叠统烃源岩是区内的主力烃源岩。烃源岩以泥质为主,具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面地质资料对区内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完善工作。凹陷内储集层主要为上三叠统舍资组,其次为侏罗系、白垩系及古生界储层。储集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碳酸盐岩。区内发育区域盖层和直接盖层,区域盖层为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上白垩统-古近系地层,该盖层具有厚度大、密封性较好。直接盖层发育在古生界地层。在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开展云龙凹陷地震资料解释,对区内地震资料品质进行了评估。资料品质评估结果从层系上看,奥陶系地震反射层资料品质最好,横向上较稳定,整体品质要好于三叠系和寒武系地震反射层,三叠系最差。从平面上看,构造复杂区地震资料品质较构造简单区的要差,地表砂泥岩出露区要好于灰岩出露区。在同一地段上下层的地震资料品质变化也很大,既有浅层好深层差的情况由于深层好浅层差的情况,这可能与该区构造、地层发育较为复杂有较大关系。依据地震解释成果,对云龙凹陷构造、断裂进行了研究。云龙凹陷平面上呈南北向展布,具有南北浅中间深的特点,整体向西倾斜的不对称凹陷。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区内圈闭条件好,自西向东发育4个局部构造:大西邑背斜、发窝背斜、通爱东构造和小团山背斜,以地震T∈反射层构造图统计,圈闭面积390km2。云龙凹陷断裂发育,平面上的分布规律性强,主要呈近南北、北东向展布,少量的为北东东走向,相同走向的断层发育时期又不尽相同。就断裂的形成时期而言,区内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长期发育的断裂,从古生代发育至今,如普渡河断裂;一种是主要发育于晚燕山期的断裂,区内大部分的断裂;再一种是主要发育于喜山期的断裂。对区内断裂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区内大多数断裂在晚燕山期形成,这期断裂对构造不起破坏作用。而长期活动的断裂和喜山期走滑活动期形成的断裂,对构造有破坏作用。就断层性质而言,本区主要以逆冲断层为主,兼有走滑断层及先正后逆的反转断层。根据断层的规模、所起的作用,将区内的断层分为3级。对区内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晚燕山期是区内构造的主要形成期,喜山期的走滑断裂对圈闭的保存起破坏作用。从盖层条件、水文地质和岩浆断裂活动等方面并结合云参1井钻探失利原因对区内的保存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筛选出对保存条件有影响的要素定量评价和划分了云龙凹陷的有效保存单元,将云龙凹陷划分为3个不同的保存单元。其中中北部保存单元为保存条件较好地区,东北部保存单元为保存条件中等地区,西南部保存单元为保存条件较差地区。以有效保存单元评价结果为基础,根据成油气地质条件、圈闭条件等评价出云龙凹陷的中北部和东北部是油气的勘探前景区。经过艰辛地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1、云龙凹陷是受两条边界断层控制的南北向不对称凹陷云龙凹陷的西部边界为易门断裂,东部边界为普渡河断裂带,北部边界是震旦系出露区,南部边界是奥陶、泥盆系出露区,为一个受两侧断裂控制的、凹陷呈南北向展布、东南高西北低的不对称向斜。2、云龙凹陷构造形变受晚燕山期和喜山期两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晚燕山期东西向的构造运动是区内构造和断裂的主要发育期,形成南北向的逆冲断裂和背斜构造。早喜山期继承了燕山期构造格局,并对燕山期形成的构造进行强化和改造。中晚喜山期沿南北向断裂的左行走滑挤压运动,如发窝-中干河南北向走滑—逆冲断裂此时活动较为明显,对圈闭有破坏作用。3、云龙凹陷寒武系为浅海陆棚相沉积根据云龙1井单井相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和放射性元素分析,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云龙凹陷寒武系沉积相的修编工作,认为云龙凹陷寒武系为浅海陆棚相沉积。4、良好的保存条件是该区油气的成藏的重要条件云龙凹陷位于普渡河断裂、易门断裂地震强烈活动带之间,断裂活动造成地层裂缝发育,易与区内构造运动形成的剥蚀面、深大断裂相接通,导致油藏的封闭性受到破坏。因此,保存条件好的地区是区内油气勘探的有利区。5、定量的评价与划分了凹陷内有利保存单元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筛选11项影响保存单元的评价要素,通过综合评价,定量地划分了凹陷内的保存单元3个,即西南部保存单元、中北部保存单元和东北部保存单元。6、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中部是油气有利的聚集场所云龙凹陷中北-东北部保存条件较好,构造发育,已发现和落实大西邑背斜、通爱乐构造和小团山背斜3个局部构造。区内基础石油地质条件较好,发育下寒武统、中下泥盆统和上三叠统3套主力烃源岩,发育上三叠统舍资组、侏罗系、白垩系及古生界多套储层,发育由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上白垩统-古近系地层组成的两套区域盖层。因此,综合评价云龙凹陷中北-东北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昭;21世纪油气勘探前景展望[J];中国矿业;2001年01期

2 甘克文;国内外油气勘探前景解析[J];石油科技论坛;2004年05期

3 张新建,张孝义,顾勤,于少勇;也门69、71区块油气勘探前景展望[J];断块油气田;2005年04期

4 叶新民;;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南部油气勘探前景分析[J];江苏地质;2006年02期

5 迟元林,侯启军,王孔伟;大庆油气勘探前景展望[J];资源·产业;1999年09期

6 刘护创;;葡北地区油气勘探前景广阔[J];吐哈油气;2000年02期

7 张博;付道明;陈洪;李江海;叶茂林;;从模糊数学观点看塔西南坳陷的油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2008年06期

8 陈宏达;;渤海油气勘探前景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1991年05期

9 普里;东北亚石油省的油气勘探前景[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12期

10 龚建明;徐立明;杨艳秋;李刚;邓克;蒋玉波;;从海陆对比探讨东海南部中生代油气勘探前景[J];世界地质;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文茂;;江苏句容地区油气勘探前景分析[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王春修;;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海底扇及其油气勘探前景[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王少华;;鸡西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气勘探前景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于磊;张健;;西沙海槽盆地重力异常GPU并行遗传反演与油气勘探前景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王建国;王林凤;;“西气东输”油气勘探前景分析[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蒋世廉;鄂尔多斯油气勘探前景喜人[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周勇刚;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前景广阔[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3 江其勤;松潘阿坝具有较好油气勘探前景[N];中国石化报;2003年

4 孙鹏 于胜楠;肯尼亚石油发现改变东非油气勘探前景[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江其勤;松辽南部深层油气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金之钧;塔里木油气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5年

7 记者 王龙江;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硕果满枝[N];盘锦日报;2006年

8 记者 杨明;辽河油田勘探开发亮点频现[N];中国石油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屈永志邋通讯员 陈渠 张明惠;四川物探西昌反承包施工顺利结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林;楚雄盆地云龙凹陷油气勘探前景评价[D];长江大学;2017年

2 张凯文;延边地区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聂辉;吉林省松江盆地下白垩统油气勘探前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0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20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