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新型灾害冻震震害分析及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18-02-21 02:48

  本文关键词: 防灾减灾工程 冻震 地震 修正Mercalli烈度(MMI)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冻震是一类新型的自然灾害,其震感及震颤特征与一般构造型破坏性地震前兆现象相似,易造成人们的恐慌,也给工程设计人员带来担忧。目前国内外尚未提出相关数学模型描述冻震的形成机理、定量评估冻震震害水平,国内的相关报道甚至将冻震与冰震混淆。该文统计了已有的冻震记录,并基于能量假定估算了冻震可能达到的最大烈度及其地面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理论研究表明:冻震最大可能达到的修正Mercalli烈度(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MMI)为VI度,对应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低于典型构造型破坏性地震Elcentro-NS纪录的PGA的10%,冻震可能导致一般城镇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损伤开裂,但不会导致不可恢复性破坏。
[Abstract]:Frozen earthquake is a new type of natural disaster. Its tremor and tremor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e precursor phenomena of general structur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which can easily cause people to panic. At present, some mathematical models have not been put forward to describ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rozen earthquake, and the damage level of frozen earthquake has been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Relevant reports in China have even confused frozen earthquakes with ice shocks. This paper has counted the existing records of frozen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energy assumption, the maximum intensity and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f the frozen earthquake are estimated. The theoret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maximum Mercalli intensity of the frozen earthquake can be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MMI is VI. The corresponding peak acceleration of the ground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GA recorded by typical structur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Elcentro-NS). The frozen earthquake may lead to damage and crack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in general towns, but it will not lead to irrecoverable damag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重点实验室;珠海市城乡规划编审与信息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13800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BAJ09B02)
【分类号】:P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欢迎订阅《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原《地震学刊》)2003年第23卷总目次[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征稿简则[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4 本刊编辑部;;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通知讯息[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本刊编辑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读者已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6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征稿简则[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7 本刊编辑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会换届讯息[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本刊编辑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第二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9 曹凤娟,谷光裕,牛峰,魏柳,吴镝;地震前兆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的建立[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1期

10 李圣强,杨满栋,米宏亮,李闽峰,姜立新,宋喜先,赵育浦;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与服务[J];地震;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军;田韬;卢永;;用于地震前兆探测的岩石声发射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陆坤权;厚美瑛;王强;彭政;孙威;孙晓明;王玉莹;佟晓辉;姜泽辉;刘寄星;;颗粒介质中探测地震前兆和前兆应力-应变传播模型[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周硕愚;张荣富;;地震前兆普适特性的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张肇诚;王贵宣;郑大林;;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陈棋福;;地震前兆资料的分形特征及可预报尺度[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谢华章;田建明;黄耘;郑江蓉;孙春仙;;华东地区中短期地震前兆的区域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周振安;;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陈学忠;王晓青;;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9 武安绪;吴培稚;兰从欣;樊智勇;;经验模态分解在地震前兆资料分析中的应用[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郑治真;刘元壮;胡祚春;于光;吴大铭;;非稳态最优线性滤波及其应用和地震前兆资料分析中的数学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州地震局提示 近期我州境内无任何地震前兆[N];祁连山报;2010年

2 李涛涛;湘乡市地震前兆台省评获奖[N];湘潭日报;2007年

3 李学梅;科学家发现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前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记者史雪红;观测地震前兆州直设百个宏观观测点[N];伊犁日报(汉);2011年

5 记者 王悠璐 实习生 钟智;宜宾自贡拟共建地震前兆监测网[N];宜宾日报;2013年

6 记者 唐伟;研讨地震前兆数据分析工作[N];湄洲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贾冰;极端天气中能否发现地震前兆?[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子维;地震前兆数据异常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洪伟;基于Weka大数据挖掘方法在地震前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张e,

本文编号:1520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20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b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